團隊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攻關。(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王欣欣 哈爾濱報道)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京組織哈爾濱工業大學科技成果鑒定會,由多位院士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哈工大牽頭的高可靠長壽命航天電器研究成果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總體技術水平國際先進,其中航天電器可靠性、全壽命周期質量一致性等關鍵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將典型航天電器產品壽命從2萬次提升至20萬次,關鍵性能參數和壽命一致性提升36%,成為掌握航天電器創新主動權的典型案例。

團隊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攻關。(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

「『一代器件、一代裝備』,電子元器件是航天工程和重大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航天電器則是完成信號傳遞、執行控制、系統配電等功能的關鍵電子元器件。」哈工大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成果主要完成人葉雪榮教授說,如果把航天裝備控制系統比作一個複雜的「神經網絡」,那麼航天電器就是整個神經網絡中無處不在、不可或缺的「神經元」。

成果主要完成人葉雪榮教授(左一)指導團隊成員科研攻關。(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

航天電器應用量大、覆蓋面廣,包括繼電器、接觸器、連接器、斷路器、開關等。「從信號控制到電源通斷,每一個重要節點都離不開航天電器的安全守護,一旦某個節點失效,就可能直接導致系統『癱瘓』,造成整個任務失敗。」葉雪榮說,航天電器機電一體化結構複雜、服役環境極端苛刻,以往航天電器失效約佔電子元器件失效總量的50%,成為制約電子元器件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成果第一完成人翟國富教授(左一)與合作企業交流。(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

聚焦航天工程和裝備研製中航天電器可靠性、質量一致性差的共性技術難題,成果第一完成人翟國富教授帶領電器與電子可靠性研究所教師、工程師、碩博研究生等近200人,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等相關單位,組建產學研用項目研究團隊,堅持需求牽引和問題導向,開展多學科協同聯合攻關。

團隊成員粱慧敏教授(中)指導學生科研攻關。(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

二十年磨一劍,翟國富教授帶領團隊首創質量一致性理論,突破了航天電器極端環境高可靠長壽命設計、全壽命周期質量一致性正向設計等關鍵核心技術,制定了我國首個質量一致性設計航天標準,研製了國際首套全壽命周期質量一致性設計軟件,大幅提升了航天電器可靠性和質量一致性,打造了「敢用、好用、願用」新生態,實現了我國航天電器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團隊成員楊文英教授(右)介紹科研成果。(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

該成果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16項,在國際頂級期刊等發表SCI論文117篇,自主研製142個系列高可靠性、高質量一致性航天電器,已在航天、航空、電子、船舶等領域國家重大工程中系列化應用,為天宮空間站、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國產大型客機C919、新一代高速列車「復興號」等國之重器提供了重要支撐。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