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拳、踢腿、閃避、起身…….5月25日,CMG世界機器人格鬥擂台賽開打。機甲格鬥,看熱鬧,還能看出怎樣的門道?人機協同的比賽方式意味着什麼?一項精彩的賽事,一個加速完善的產業生態鏈,又為我們打開了關於未來怎樣的想像空間?

《新聞1+1》連線總台央視記者徐卓陽、浙江省經信廳未來產業處處長孫體忠帶來解讀分析↓↓↓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格鬥大賽

現場怎麼樣?

5月25日晚,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格鬥大賽在浙江杭州舉行,共有12名機器人參賽。它們打得怎麼樣?誰得了冠軍?能格鬥的機器人,還能做什麼?點擊視頻,一起關注↓↓↓

人形機器人能格鬥

需要具備怎樣的核心性能?

總台央視記者 徐卓陽:用一個詞簡單概括叫需要「軟硬兼施」。格鬥是對抗性非常強的激烈運動,要能夠在枱子上站穩不倒,下盤能夠扎得牢,穩定性、平衡性至關重要。首先取決於機器人的硬件,用術語來說叫作機器人的機械結構,賽前團隊會做大量的測試和矯正,要讓他們的機械結構調整到最佳狀態。比如哪一個部分容易受損,就有針對性地去調整哪一個狀態,最終呈現出來的是我們看到的完美的比賽。另外就是軟件,比賽當中出現大量機器人被打得東倒西歪,但是最後仍然能牢牢站住的場景,這就是軟件在起作用。它有一個運動驅動的核心算法在控制它全身上下20到40多個電機,在那一瞬間快要倒地的時刻高速運轉,最後保證穩穩站住。正是軟硬兼施、雙管齊下,才保證了我們看到的「拳拳到肉」。

人形機器人

從「開打」到「打開」

總台央視記者 徐卓陽:半馬考驗機器人耐力和速度,格鬥是平衡性、穩定性,包括靈活性等。把這些專業名詞去掉,看其中的內核,用人類作比,一個人腦力更好,體力更佳,各行各業都會需要。類比到機器人也是一樣,如果機器人腦力更好、體力更佳,它是不是可以幫我們省更多的事,省更多的勁呢?這就是「開打」,同時是「打開」,打開一扇窗戶,讓我們看到一個驚嘆號,一個問號。驚嘆號就是它們居然打得還不賴,問號就是它們以後還能再幹些啥?憑藉這個問號背後的好奇心和推動力、想像力,指導下一步人形機器人發展迭代,去推動我們生活生產進一步變革。

浙江如何布局?

難點挑戰又在哪裏?

浙江省經信廳未來產業處處長 孫體忠:浙江是將人形機器人作為最主要的未來產業在培育,因為我們可以依稀看到,人形機器人未來的潛力很大,而且它的爆發性也很強。所以我們去年也出台了人形機器人的創新實施方案,其中要推進的一個重要事項,就是產業的協同化布局,我們主要從兩方面來考慮這個事情。第一個是產業基礎,當前浙江經濟特點就是塊狀經濟,每個區縣都有自己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比如紹興新昌的軸承、台州溫嶺的機床、寧波余姚的機器人等,這些就是我們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主要依託。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產業鏈跟創新鏈怎麼有效融合。像杭州、寧波創新科創資源比較富集,基礎條件好的,重點布局整機,發力智能系統;對於像紹興、台州這些零部件產業技術比較好的地方,但是創新的資源可能沒那麼豐富,我們就要布局一些中試平台,跟高校合建研發機構,支持企業創新,讓產業鏈跟創新鏈能夠協同配套。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