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國有銀行集體下調利率,一年期定存首次跌破1%,活期利率僅0.05%。(資料圖)

「三年前存100萬,利息能買一輛車;現在存三年,利息只夠加三年油。」福建儲戶黃元(化名)告訴記者,三年前,她的存款利率還有3.5%,現在則降至1.3%,百萬存款三年利息從10.5萬元縮水至3.9萬元。

5月下旬,六大國有銀行集體下調利率,一年期定存首次跌破1%,活期利率僅0.05%。近一周以來,十餘家中小銀行緊隨大行降息步伐,將最高定存利率壓至1.7%以下。

曾經火爆的大額存單搶購潮偃旗息鼓。部分銀行同步調低大額存單利率,並下架2年期以上產品。目前大行大額存單利率多未超過1.4%。部分民營銀行調降後,可購大額存單最高利率也僅為1.65%。

面對低利率時代,年輕人開始尋找「存款替代」, 「貨幣基金+債基+黃金」的「新三金」配置成為新寵。當存款不再是「躺賺」的選擇,一場全民理財意識覺醒的浪潮正在到來。

利率跌破1%

5月20日,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國有銀行、招商銀行同步下調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首次跌破1%至0.95%,活期利率降至0.05%。

股份行快速跟進。截至記者發稿前,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等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均已跟進。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降至1.15%,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1.2%(除民生銀行外),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別調整至1.3%、1.35%。

已有中小銀行跟進本輪降息。例如,楊凌農商行在5月21日發布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的公告,其中,一年期定存利率下調至1.1%。兩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利率分別為1.2%、1.3%、1.3%,全線進入「1時代」。

除此以外,據記者不完全梳理,近一周,肇慶農商行、楊凌農商行、湖南安鄉農商行、渤海銀行等十餘家銀行發布利率調整公告,官宣降息。調整後,一年期定存的利率基本在1.1%~1.2%,定存最高利率不超過1.7%。

這也使不少定存快到期的儲戶們焦慮起來。來自福建的儲戶黃元在6月份有兩筆存款到期,當時的存款利率在3.5%左右。對於她而言,未來這部分的收益將「斷崖式下跌」,100萬元存款,三年利息從10.5萬元縮水至3.9萬元。

「但是沒有辦法,已經習慣存款這種穩定的模式了。」黃元告訴記者,到期後決定多看幾家銀行,但大概率還是會選擇存款產品。

大額存單搶購潮消失

利率普降背景下,銀行大額存單、通知存款等「高息」產品也黯然失色。以大額存單為例,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3月,銀行發行的大額存單1年期平均利率為1.719%,2年期平均利率為1.867%,3年期平均利率為2.197%,5年期平均利率為2.038%。

掛牌利率調整後,多家大行2年期以上大額存單已下架、存單利率也同步調低。以招商銀行為例,該行APP顯示目前中短期限大額存單在售, 6個月、1年期、2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分別為1.3%、1.4%、1.4%。

中國銀行的情況也類似。記者注意到,該行目前已無兩年期以上存款產品在售。6個月、1年期、2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分別為1.1%、1.2%、1.2%。

除大行外,原本的「利率高地」民營銀行大額存單產品也出現調整。5月25日,記者登錄眾邦銀行APP發現,目前該行僅有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在售,最高利率僅為1.65%。去年,該行大額存單利率一度異軍突起,可達到3%以上。

這一利率與貨幣基金相比已不具備顯著優勢。截至記者發稿前,天弘餘額寶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約為1.324%。

這一背景下,此前盛行的大額存單搶購潮也已偃旗息鼓。「最近沒有再搶大額存單了,因為利差並不算太大了。」一名儲戶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大額存單利率較普通定存仍有一定上浮,但相較於市場上的其他產品,利率優勢已經不再明顯。

他告訴記者,由於缺乏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他所在的大額存單搶購社群已很久無人討論相關話題。此前,經常有群友自發「緊盯」APP,實時分享各種大額存單上架情況。

儲戶轉戰「新三金」 「跑贏通脹」成核心訴求

存款利率下行、大額存單消失的背景下,儲戶開始積極尋找資金新去處。

社交平台上,「風險低」「跑贏通脹」「收益高於銀行定期」成為年輕人篩選理財產品的核心標準。

基於這一邏輯,近期不少年輕人開始流行起攢「新三金」,即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黃金基金。

在採訪中,不少90後投資者對記者表示,低利率時代下,正在將資產配置優化當作更重要的命題。

「投資是希望不被動接受低利率,擁有抵禦風險的能力和底氣。這種意義上看,『新三金』也是給自己的一個保障。」深圳的一名投資者阿亮介紹。

風險偏好較低的年輕儲戶正批量湧入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中。阿亮就是其中之一,他稱自己為「收蛋人」。

「我們一般將0.01%的收益稱為『收一個蛋』,這樣比喻其實很貼切,與股票相比,低風險的債基講究的就是一個積少成多的快樂。」阿亮告訴記者,自己目前將收入的60%都投入到債基市場,每天打開APP查看收益「收蛋」。

雖然行情波動時容易「碎蛋」(即收益為負),阿亮算了一筆總賬,2024年他的綜合收益率為5%,遠遠跑贏定期存款利率。隨着存款降息,他正籌划着將剩餘40%的存款產品再騰挪至債基中。

與阿亮不同,在深圳工作的李飛(化名)除了配置一定比例的債基、貨基產品外,從2022年還陸續購入黃金ETF產品,目前已在他個人資產中佔據三成倉位。近期由於存款降息、黃金價格回調,李飛正在籌劃將部分存款資金轉入黃金ETF「抄底」。

「近期黃金波動較大,但是我個人還是比較看好後續價格。因此會在波動中適當高位套現、低位加倉。」李飛提到。

螞蟻財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底,有937萬90後、00後同時配置了餘額寶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黃金基金,「新三金」浪潮持續發酵。

此外,存款搬家的趨勢也正日益顯現。央行數據顯示,4月單月,居民部門存款減少1.39萬億元,同期非銀存款大增,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57萬億元,同比增加1.90萬億元。

近期,隨着定期利率逐步下調,如果我們有了閑錢,還存不存呢?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就表示,隨着存款利率走低和資管產品收益率下降,以及居民預期改善,理財市場、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或將進一步增強,更多資金有望流向股市和樓市,投資者應盡快調整好投資心態,降低對投資收益的預期。總體而言,投資者應平衡好風險和收益、短期和長期的關係來綜合進行資產配置。如果希望獲得較高收益,那麼應承擔更高的風險。如果不希望承擔較高的風險,那麼應接受較低的收益。投資者如果追求穩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適當配置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以及國債、保險等產品。

董希淼進一步表示,投資理財要基於自身的投資經驗、投資能力和風險偏好,做好適合個人和家庭的資產配置,存款安全性高、流動性強,收益穩健有保障。作為資產配置的安全墊,需要保持一定比例。一般而言,可預留3到6個月生活費作為應急資金存入活期,其他可存為定期存款或購買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未來一段時間,銀行仍將可能下調存款利率,因此當前可適當選擇期限較長的定期存款,以鎖定相對較高的存款利率。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