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只要人還在,就有希望在!」取材於西安市檔案館館藏檔案的系列話劇《黎明前夜:西安民國法案錄》之《把式》,日前在西安首演。據該劇編劇、西安市檔案館幹部薛岩濤介紹,系列話劇素材全部來源於民國時期西安地方法院自1914年至1949年35年間,所形成的全部文書、案件類檔案。《法案錄》系列話劇通過一幕幕生動的劇情,真實再現《民國西安地方法院》檔案故事,通過故事中的人物案例事件,不僅從不同角度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眾生百態,更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中國近現代司法制度進程的認知與理解。

品盡亂世中的人間百態
據了解,為了完整呈現當時發生的真實故事,從2022年開始,創作團隊通過大量篩選整理,從西安檔案館海量的民國檔案中,梳理出10009冊民國時期法案錄檔案。通過其中一個個案例,創作出10部話劇腳本,此次首演的《把式》是系列話劇開篇之作。
《把式》展示了1949年解放前夕的西安城,亂世烽火中,市井百姓在生存與尊嚴之間的哀嚎與掙扎。寡婦月蓮與「兒子」楊樂相依為命,靠擔水賣水艱難度日。一場意外讓人稱「把式」的常喜捲入了他們的生活,三人因一輛象徵希望的板車結緣,卻在戰火與人性糾葛中遭遇背叛、犧牲與重生。王嬸、威哥、水頭,還有一個站在高欄上招手迎客的女人,人間百態,一一登場。

一部關於「活着」的史詩
當天的首演現場座無虛席,來自社會各界的觀眾對《把式》的劇情、演技、舞美無不贊口稱絕。觀眾王女士表示,第一次聽到純用關中方言演出的話劇,一幕幕人間的喜樂交織,描畫出一幅卷軸畫般的人生百態,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真實而震撼,樸實又感人。在道具舞美音樂的配合中,關中方言與現代西洋音樂中西配合,營造了一種全新的聽覺體驗。
王女士告訴記者,在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中,既看到了彼時西安城普通民眾為了生存而忍辱負重的苦苦掙扎,也感受到大家之間相互幫助和扶持的暖心真情。雖然面對反動統治階級的巧取豪奪和戰爭帶來的創傷,但堅韌的老百姓始終相信:只要有人在,就有希望在。「這是一部關於『活着』的史詩。」

當代社會法制建設寶貴財富
出品方負責人李望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把式》導演鄭焱心,以及舞美、形體設計和演員均為90後文藝新秀,雖然整個演出團隊雖初出茅廬不久,但精湛的演技觀眾無不欽佩。編劇薛岩濤亦表示,多位專家曾指出,民國西安地方法院檔案文獻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其深刻的代表性與完整性,對於法學研究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是當代社會法制建設的寶貴財富。除了普通民眾的人生百態,這也是系列話劇想要重點呈現的。
據悉,系列話劇《黎明前夜:西安民國法案錄》暫定為10個劇目。首部曲《把式》亮相後,《香湖灣》《雲起風車》《策馬入城》《蟲、棒子、雞》《燈下黑》《蛾羅》《升官記1、2》《老二的煩惱》等另外9不作品,也將在未來陸續上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