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指數報告(2025)》24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發布,記者馬曉芳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馬曉芳 北京報道)《中國城市網絡形象指數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24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發布,《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城市網絡形象整體呈現出「東部城市領跑、中西部核心城市多點開花」的特徵。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深圳等城市綜合表現優異,佔據總榜前列;廈門、寧波、中山、大同等城市則憑藉獨特優勢在傳播維度實現「破圈突圍」。國際傳播形象排名京滬津位列前三,中山超越廣州深圳位列第四。

該《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共同編撰。作為國內首個系統性評估城市網絡形象的研究成果,報告圍繞城市傳播、城市文化、城市經濟、城市生活、城市治理五個維度構建評估框架,呈現全國105個大城市的網絡形象建設成效。

《報告》顯示,在城市傳播網絡形象維度的排行榜上,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天津、成都、杭州、哈爾濱、廈門位居全國前十。在城市文化網絡形象維度,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西安、成都、杭州、天津、南京、武漢位居前十。在城市經濟網絡形象維度,北京、上海、深圳、蘇州、重慶、廣州、成都、杭州、南京、寧波位居前十,強勁的經濟實力與多元的產業布局使這些城市自帶流量引擎。

《報告》指出,一些網紅城市正在通過「文化場景再造+數字技術賦能」,實現向「長紅城市」轉化;超大城市呈現要素集聚優勢,大量「小城故事」也打動了越來越多嚮往「詩意棲居」和渴望「從容安居」的網民;不同規模城市治理效能協同提升,則印證了「全國一盤棋」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顯著成效。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馮仕政表示,城市是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之一,網絡城市形象已成為影響公眾認知、引導輿論趨勢、傳播公共價值的重要路徑,希望《報告》在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文化軟實力,以及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認為,該《報告》構建了對城市網絡形象評估科學評估的框架,促進了城市網絡研究深度拓展。通過整合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視角,報告將抽象的城市形象轉化為可量化、可比較的指標體系,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分析工具。同時,《報告》為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決策參考,通過分析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在政務公開、輿情應對中的「數字治理範式」,以及十堰、襄陽等中小城市在生態治理、文化IP打造中的創新實踐,報告提煉出「精準傳播」「韌性治理」「民生溫度」等共性經驗,這些發現可為地方政府優化資源配置、制定差異化發展戰略提供數據支撐。

「報告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也具有戰略價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該課題組負責人盧家銀介紹,「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中西部城市通過挖掘特色資源,如銀川的濕地生態、貴陽的村超賽事等實現網絡突圍,驗證了『小而美』發展模式的有效性。這為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城市群協同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報告揭示的『數字賦能』與『民心響應』雙重驅動邏輯,為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體系指明了方向」。

在盧家銀看來,從重慶的 「魔幻8D網紅之都」 到十堰的 「小城逆襲」,從中山的「國際傳播」 到晉江的「縣域傳奇」,中國城市正以多元姿態在數字空間中書寫現代化答卷。「未來,城市需以網絡形象建設為契機,將治理效能轉化為公眾獲得感,讓城市發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個人。」

城市美學青年學者胡梓軒認為,城市更新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再生密碼」。她說:「西安永寧門的光影秀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讓千年城牆煥發年輕態;長沙文和友的爆火密碼,在於用市井溫度重構了消費場景。這些案例證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美學,必然是傳統基因與現代元素的螺旋共促,是物理空間與數字生態的有機互動。」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