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芝齡

日前(14日),太子發生爆水管事件,太子道西往九龍城方向有地下水管爆裂,湧出大量黃泥水淹浸附近一帶行人路及馬路,途經車輛以及行人都要「涉水而行」,事故時,太子道西往九龍城近荔枝角道部分行車線須暫時封閉,以配合緊急維修工作,水務署全力搶修並就事故構成的不便致歉。香港作為已發展地區,舊水管爆裂不時對受影響車輛、市民構成不便,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推行更為全面、範圍更廣的檢測以及更換方式,減低各地區爆水管風險,也同時減低對市民造成的影響。

翻查資料,過去幾個月,不少地區都發生過爆水管事件,例如今年3月中旬,小西灣就有鹹水管爆裂,一段小西灣道要暫時封閉,多條過海巴士線要臨時改道,亦有屋邨、屋苑一度暫停鹹水供應。1月中旬,西灣河亦發生過爆水管事故,有傳媒形容爆鹹水管變「小型噴泉」,淹浸行人路及行車線。一個非量化的觀察,爆水管的「熱門地區」,通常都是發展了一定年期的社區。

事實上,特區政府亦早已看到問題,知道不少水管的健康狀況欠佳,而且維修保養愈趨困難,所以自2000年起,水務署就推行了一項有系統的供水網絡管理計劃,分階段更換和修復長約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並於2015年完成計劃;計劃完成後,水管爆裂個案由2000年超過2500宗,大降下降至近年的每年數十宗。

直到近年,署方亦繼續有所作為,並已經開始推行「風險為本水管資產管理策略」,以評估個別水管的風險,並持續為評定為高風險的水管優先進行改善工程。曾有工程相關的專業人士指出,水務署以不同方式降低爆喉風險,包括把全港喉管按風險評估評分,針對高風險位置換水喉,每年大約換約50公里;重點打擊爆喉熱點;以及將全港供水網絡分2,400多個區域來監察,將分配的區域進行滲漏監測,用大數據分析滲漏黑點,之後再安排維修。

根據專業人士的建議,政府可以將每年更換的高風險水喉數字再提高,另外則有議員建議,重要的交通樞紐水管可以優先更換。從各方資訊可見,政府有自己一套檢測、修復或更換水管的方法,「風險為本水管資產管理計劃」優先為風險較高的水管進行更換或修復,截至去年8月,共約540公里水管已納入「計劃」。爆水管數字大幅減低,但爆水管風險仍在,筆者也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更換、修復水管,全港各區的交通要道是首要目標,其次則是區內較為人多車多的街道,最後則是爆水管影響較少的街道水管,更有規模、優次地處理水管問題。

公共資源有限而社會的需求「無限」,從政府數字可見,其實香港的水管爆裂個案,基本上已減少了大約98%,既然剩下的水管不算很多,特區政府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數字去更換水管,更長遠地確保各街道水管健康。現時科技發達,若更好地運用大數據以至人工智能即時監察各區水管狀況,或許香港更能夠從處理爆水管層面,提升至預防爆水管的另一層面。社區無小事,有時候一條水管爆裂,可能令附近街道的居民「冇水用」,這些民生工程值得投放更多資源以及心力。

(作者為自由黨灣仔支部主席、灣仔青年聯會主席)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