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國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觀塘安達臣道「港人首置盤」地盤,有工程人員涉嫌貪污造假,鋼筋偷工減料,事件既令人遺憾,又令人憤慨!涉案人士的違法行為損害整個建造行業聲譽,事件教訓深刻,值得業界、政府與社會多方反思,亟需釐清權責邊界,升級監管體系,築牢反貪防線。
本港建造業一向採用分判制度,以應對建造工序的複雜性,是行業運作上的客觀需要。地盤工程項目繁多、工序複雜,總承建商未必能涵蓋所有工種,因此委聘專業分判商完成部分工序,是務實和合理的做法。然而,正如筆者多番強調,「分判工序不等於分判責任」。
總承建商應負最終責任
在安達臣道事件中,分判商涉嫌行賄、偷工減料,總承建商與顧問公司地盤監督人員亦未能有效履行應負的監管責任,這反映出制度執行層面的缺失。根據現行監管程序,鋼筋鋪設後需經過覆核,方可進行混凝土澆注,不可能「走漏眼」。總承建商作為統籌者,理應負起最終責任,不能將一切推諉於下游分判商,應竭力避免分判制出現「層層外判、無人負責」的狀況。
香港建築工程業界多年來享譽國際,靠的是專業精神與法治文化的雙重支撐。安達臣道事件雖屬個別個案,卻難免對業界形象造成損害。工程專業人士須痛定思痛,堅守誠信與專業操守,杜絕僥倖心態與唯利是圖的歪風。業界同仁應自律自強,從招標、施工以至監督每個環節,都要確保符合法規與圖則要求,確保工程質素與市民生命財產安全。業界各專業團體亦應加強宣傳教育與監察,提升從業員的技術知識和道德水平。
是次事件也暴露出工程監管機制存在漏洞。儘管現行制度設有多重監督,包括圖則審批、工序覆核、材料紀錄等,但若執行不力,仍有可能讓貪污分子有機可乘。政府部門有責任進一步杜絕制度漏洞,加強抽樣檢查與監管力度,尤其對於大型項目或涉及民生福祉的工程,應提高審查標準與問責機制。
屋宇署在貪污事件揭發後,宣布加倍抽查各地盤澆注混凝土前的鋼筋配置,並計劃加強混凝土澆注前後的鋼筋檢測。這些措施不但有助防範類似事件重演,更可重建市民對建造安全的信心。不過,有關部門在加強監管之餘,也應適度平衡,保持制度效能,避免層層加碼,出現「一人開工,幾人監督」的過度監管情況,導致行政成本過高,影響工程效益。有關部門更應配合智能建造轉型的趨勢,盡快引入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爭取落實從鋼筋安裝到混凝土澆注的全流程追蹤。
從源頭遏止貪污行為滋生
同樣重要的是,香港一直以「廉潔之都」見稱,廉政公署多年來在防貪、反貪方面成績斐然,是次事件能迅速偵破,正是廉署有效執法的明證。所有參與建造工程的持份者都必須明白,任何貪污行為最終都會被揭發,並依法嚴懲。廉潔文化來之不易,不能因少數害群之馬而動搖。根據廉署資料,近年建造界的貪污投訴有上升趨勢,這是警號。政府與業界要攜手合作,強化反貪教育,完善舉報人的保護和獎勵機制,並在法規層面研究提升牌照門檻與違法罰則,可考慮將反貪培訓納入專業續牌必修課,以及讓企業高管簽署《廉潔承諾書》,從源頭遏止貪污行為滋生。
總括而言,安達臣道事件警醒我們,地盤監管制度需要不斷完善,監察需要嚴而有度,業界同仁要堅決維護香港建造業的專業形象與廉潔精神,堅守誠信廉潔底線,擦亮「香港建造」招牌,為市民提供安全、可靠、優質的建造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