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天眼FAST發現了一顆罕見的毫秒脈衝星,它與另外一顆星互相繞轉,並且有六分之一的時間被這顆伴星遮擋。這類特殊的雙星系統極為罕見且難以觀測,這一發現對恒星演化、銀河系內雙星引力波源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今天(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中國天眼FAST的靈敏度極高,是發現脈衝星的利器,對處於極短周期軌道上的脈衝星更為敏銳。研究團隊利用FAST對銀河系進行脈衝星深度搜索時,發現了一顆自轉周期為10.55毫秒的毫秒脈衝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韓金林:它是繞着一個伴星以3.6小時作為周期互相繞轉的,構成一個雙星系統。這顆星特別奇特的事情是它大概有六分之一的時間是被伴星遮擋住的,我們稱之為「掩食」。

這個伴星的質量至少有1個太陽那麼重,經過進一步分析,研究人員推斷,這個伴星不是普通恒星,而應該是一顆燃燒的、僅有內核的氦星。早先兩顆星相互繞轉的過程中,脈衝星進入伴星並把它的外表皮吹散了。脈衝星信號被掩食,是炙熱氦星甩出的星風物質遮擋引起的。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韓金林:一個脈衝星跟一個氦星互相繞轉的這樣的系統,在銀河系裏頭總共只有幾十個,銀河系裏有上千億個恒星,這樣的系統極其罕見。這種雙星系統生存的時間特別短,所以特別不容易看見。

浩瀚的銀河系中,大多數恒星都是成對出現,以雙星系統的形式共同演化。天文學家對於單個恒星如何演化已有相對清晰的認識,但雙星如何交互和演化,在過去幾十年裏一直是天文學領域的前沿難題。

此次這一罕見天體的發現,不僅有助於完善和深化我們對雙星演化具體過程的理解,對恒星演化理論、緻密星吸積物理和雙星合併的引力波源研究等也具有重要意義,有望為天文學研究帶來多方面的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