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研究的一種含有多個熒光發射的稀土顆粒與隱形眼鏡相結合,通過可穿戴的形式使人類感知近紅外光的時間、空間和色彩多維度信息,更為色盲等視覺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以《上轉換隱形眼鏡賦能人類近紅外光視覺》為題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

人類視網膜通常只能識別波長400-700納米的光,而自然界中大量近紅外光(700-2500納米)因無法被感知而「隱形」。研究團隊將稀土材料與隱形眼鏡結合,利用其獨特光學性質,將近紅外光轉換為紅、綠、藍等可見光。佩戴者可分辨不同波長的近紅外光,甚至識別由多種波長組成的「複色光」及複雜圖案,實現多維度的紅外視覺。

該研究實現了多個近紅外光視覺的概念驗證。未來,相關成果在醫療、信息處理及視覺輔助技術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通過可穿戴、非侵入式的隱形眼鏡,可以靈活調節人體視覺的感知範圍,有望為色盲等視覺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何雪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