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看故宮之景,聽故宮之聲。中央民族樂團歷經五年時間與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聯合推出的《「故宮之聲」國寶音樂會》,19日在故宮博物院暢音閣上演,這亦是「故宮之聲」主題音樂會的全國首演。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唐峰表示,這場音樂會以故宮的八大作響、千龍吐水、宮門大開、風鈴傳響、古琴清音等聲音為創作靈感和音效素材,讓大家突破遊覽、欣賞故宮的視覺維度,從一個全新的聽覺維度去體味故宮以及其背後的中華文化。音樂會由《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擔任主持人。

中央民族樂團力邀中國著名錄音師李大康擔任錄音總監,他帶領團隊深入故宮,歷時五年,在暴雨、暴雪、大風中,為故宮中的自然之聲留下聲音的軌跡。在故宮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金編鐘、鐘錶等鳴音發聲,為故宮數百年珍藏的文物記錄下珍貴的聽覺資料,最終形成近千條聲音素材,這也是這些獨特的「故宮之聲」六百多年來首次被系統性、高規格採樣,它們不僅成為音樂作品的創作靈感,更作為獨特的音效出現在所有作品之中。
另外,由趙麟、譚盾、陳思昂、馬久越、郝維亞、李尚謙、趙澤明、劉思超、關大洲、劉冬等十位作曲家組成主創團隊,多次深入故宮博物院採風,在特定的場域中,用「聲音的敘事」講述紫禁城建築、文獻、文物和歷史的故事,以八大作響、金編鐘鳴、紫禁落雪、金水微瀾、千龍吐水等聲音元素為靈感,創作出《百工頌》《鐘鳴賀》《丹宸雪》《歲華注》《和生曲》《東風令》《秋鴻操》《沐金輝》《望宮門》《雨中天》10首全新的民族音樂作品,作品包含民族管弦樂、民族室內樂等不同形式,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不同音樂創作理念、元素和方法。

據了解,音樂會首演場地暢音閣位於故宮博物院內養性殿東側,寧壽宮後區東路南端,座南面北,為清宮內廷演戲樓,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這座有上中下三層戲台的古建築是清代乾隆時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層大戲台,在中國傳統戲劇舞台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2017年,暢音閣修繕完成,並成為戲曲館,以展示戲曲文物為主。
唐峰表示,今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中央民族樂團建團65周年,在這樣的時間節點為大家呈現五年來的創作成果,意義更加重大深遠,希望這場音樂會能夠讓故宮這一中華文明的標誌性建築群體擁有豐富的音樂記憶,中央民族樂團此後還將不斷努力創作出更加多元、優秀的音樂作品,從中國音樂的視角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故宮之聲」主題音樂會由中央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劉沙執棒、胡琴演奏家金玥擔任首席。首演由央視文藝《國家寶藏》欄目全程錄製後,將於6月中旬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晚間黃金檔播出。5月26日,中央民族樂團還將作為全國十家優秀樂團之一,在上海「2025時代交響——全國優秀樂團邀請展演」的舞台上,為觀眾呈現「故宮之聲」劇場版的全國首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