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鳳翔

2025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國加徵關稅,試圖推動美國製造業復蘇,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出口超越進口。然而,回顧近二百年中美貿易關係的演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欺壓經歷五個階段,中國已從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反擊,在歷史進程中實現了强勢崛起。如今的中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美國此番目的難以達成。

第一階段:二戰前,不平等條約的掠奪(1844-1945)​

自1844年《望厦條約》簽訂後的百年間,美國通過《中美和好條約》等九個不平等協議,構建起對華經濟侵略體系。美方憑藉協定關稅權,將中國進口關稅壓低至5%左右,為其毛皮、棉花、工業製品等商品打開傾銷通道;通過片面最惠國待遇單方面獲取貿易利益;以軍艦「巡查貿易」權為名實施軍事滲透;利用領事裁判權剝奪中國對在華外國人的司法管轄權。當時,英國傾銷鴉片,再加上美國等列强通過不平等貿易,致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傳統經濟體系瀕臨崩潰。​

面對美國的經濟侵略,清政府與民國政府因國力虛弱,被迫接受不平等條款,國家主權不斷喪失,經濟發展陷入停滯。據統計,19世紀末中國工業産值佔世界比重不足3%,遠低於歐美國家,逐步淪為貧弱國家。​

第二階段:二戰後,偽公平協議的陷阱(1945-1949)​

1945年聯合國成立,本應開啓公平的國際秩序。然而1946年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表面賦予雙方平等國民待遇、公司待遇等條款。但魔鬼盡在細節中,因為罔顧執行能力的懸殊差別,實際上是單方面為美國商品和資本湧入中國市場打開方便大門。所謂的公平協議不過是虛假包裝,美國借此繼續從中國市場謀取巨額利潤。​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新生政權堅决拒絕承認所有不平等條約,廢除舊時代的貿易枷鎖,宣告中國擺脫半殖民地經濟困境,開啓獨立自主發展經濟的新篇章。​

第三階段:建國後,冷戰禁運妄圖封殺(1949-1970s)​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出於意識形態對立,聯合盟友對中國實施全面禁運封鎖,並於1949年主導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於韓戰期間嚴格限制成員國對華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産品,妄圖扼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直至1972年尼克松訪華後,兩國關係少開始走向正常化;此外,美國亦同時採用另一貿易戰模式,實施「紡織品配額制」單邊措施,限制他國的紡織品出口,對中國香港的限制開始於1959年,長達近半個世紀的2005年才結束。​

面對封鎖,中國憑藉自力更生政策與對蘇聯和東歐的補償貿易,於1957年成立廣州交易會,主動與非西方國家開展貿易,通過出口茶葉、絲綢等傳統優勢産品,換取國內建設急需的工業設備和技術。在艱難處境中,中國逐步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到197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較1949年增長超20倍,逐步緩解封鎖對經濟的衝擊。​

第四階段:開放改革,不畏低端全面崛起(1970s-2012)​

1970年代,美國為了聯中抗蘇,停止對華禁運。另一方面,亦改變貿易戰略,將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大量轉移至海外。而金融、法律、諮詢等高端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服務業佔經濟生産總值(GDP)比重從60%提升至70%,美資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成功推動美國GDP快速上升。

隨着中國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美國亦同時發起頻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2001-2012年間,美國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超100次,企圖阻礙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

中國在70年代末開啓「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並與香港構建「前店後廠」模式,大力發展輕工業。中國工人吃苦耐勞,在克服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壓力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製造業全面發展。2001年,經歷15年艱苦談判,中國成功加入世貿(WTO),繼續發揮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製造」遍布全球。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中國通過優化産業結構、推動技術創新,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站穩脚跟。​

第五階段:十八大,各類戰役接踵而至(2012-至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滑,為遏制中國崛起,於2011年推出「重返亞洲」戰略,發起多維度博弈。啟動「貿易戰」,特朗普政府於2018年以「301 調查」為由,對約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科技戰」方面,將華為等超千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限制高端芯片技術供應,(包括無理扣壓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匯率戰」脅迫,於2019年再次指控和認定為中國為匯率操縱國。「輿論戰」打壓,炒作「一帶一路財務陷阱」、「新疆强迫勞動」等謠言,拉攏盟友對棉花貿易設置障礙;「金融戰」制裁,加强對中企赴美上市的審查。拜登政府則延續對華競爭,聯合盟友成立「芯片四方聯盟」,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補貼本土半導體産業,試圖構建排除中國的技術供應鏈。(其間還有什麽「藍點網絡」、「重建更好世界」等基礎建設倡議,但只屬「只聞樓梯響」的「雷聲大、雨點小」虛假文宣。)

面對壓力,中國自2012年「十八大」 以來,以「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全球150餘國合作,貿易重心逐步轉向東盟(2020 年起東盟連續多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依托完整的工業體系(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和科技創新,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超 30%,連續 13 年居全球首位。2025 年,中國在新能源、5G、高端裝備等領域實現突破,展現出從「製造大國」 向「製造强國」的堅實邁進。

總結​

回顧這五個跨越近二百年的中美貿易階段,中國實現了從任人宰割到主動反擊的歷史性跨越。面對美國長期的貿易欺壓,中國以堅定决心、頑强鬥志和戰略定力,在風雨中鍛造出完整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在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更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39 個大類、191 個中類、525 個小類)的「全産業鏈」國家,這一優勢成為抵禦外部風險的堅實根基。

特朗普政府發起的「關稅戰」,本質是舊時代霸權思維的延續,却難以複製往昔的霸淩邏輯。美國當前面臨的供應鏈斷裂、通貨膨脹與社會動蕩,根本源於其自身經濟結構性矛盾,而非所謂「對華貿易逆差」。事實證明,試圖以關稅壁壘遏制中國發展,不僅無法扭轉美國內部危機,反而加速了全球産業鏈的多元化重構。

如今,中國憑藉完整的工業體系、龐大的國內市場、與全球多數國家深化合作的開放姿態,以及持續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已構建起應對外部挑戰的立體防護網。無論美國政府采取何種無理手段,都無法阻擋中國邁向强國的堅定步伐。

相關閱讀:

翔畫短說|巴印之戰:中國武器發展一鳴驚人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