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文法中,句子一定要有動詞,如果句子單獨出現,沒有語境,又不是祈使句,便必須要有主語。中文的特點,是形容詞和名詞可以充當謂語,句子也不一定要有主語。
英文句子裏必須有動詞,形容詞不能做謂語,必須在前面加上繫動詞,如is/am/are,英文裏叫verb "to be"。漢語句子裏不一定要有動詞,形容詞可以做謂語,但前面或後面必須有其他成分。比如「He is smart」,翻譯為中文,只能是「他很聰明」,is完全不用翻譯。這裏「很」的意義弱化,不是very的對譯,因為不管你想不想說very,要符合漢語語法還是必須加上「很」。
中文形容詞可當謂語
如果要與有very的「He is very smart」相區別,便可以用其他程度副詞來翻譯 "very",比如「非常」「十分」等。英語母語人士,一不小心就會寫出諸如「他是聰明」這樣的病句。這是英語干擾語言習得的結果。這時候必須告訴他們中文句子不一定要有動詞,漢語的形容詞可以充當謂語,但要有修飾或補充成分,比如前面加修飾成分(「他很聰明」),或後面加補充成分(「他聰明得很」)。
除了形容詞可以做謂語,某些名詞也可以做謂語,如說明人物、籍貫、特徵、時間、天氣、類屬、數量等的詞。比如Today is Monday,谷歌翻譯就會輸出「今天是星期一」這樣的「標準」翻譯。實際上,「今天」和「星期一」不必用「是」連接,可直接說「今天星期一」。這情況跟粵語一致。比如我用粵語問:「今日星期幾?(今天星期幾?)」你回我一句:「今日星期一。(今天星期一。)」「今日」與「星期一」之間不需要加繫動詞「係」(「是」)。不過,「今天是星期一」並不是病句,我們可以稱之為歐化句。
英文祈使句可以沒有主語,比如 have a seat(坐吧)。陳述句如沒有特定語境,便不能沒有主語。比如「下雨了」,英文要加上假主詞(dummy subject)it 做主語。漢語陳述句也可以沒有主語,以「非主謂句」句型出現,或有人稱之為「無主句」,也就是沒有主語的句子。it is raining不能翻譯為「它在下雨」。
根據不同的語境,it is raining可以有不同的譯法。如要表示新情況的出現,可翻譯為「下雨了」。這裏的「了」不是動態助詞,而是語氣詞,表示新情況的出現,這出現可暗示狀態的持續。如要說明事情的持續進行,可以翻譯為「下着雨」,「着」是動態助詞。如要強調目前這一刻,可以翻譯為「正在下雨」,「正在」是時間副詞。不管是哪一種譯法,都是動詞非主謂句,句子由動詞短語組成,沒有主語。
●陳美亞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