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近年極端天氣於世界各地發生,香港便曾於2023年9月發生極端暴雨,最終引發山泥傾瀉,為近百年有紀錄以來最大型的岩石崩塌事故。土力工程處就此進行系統性研究,將逐步提升「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年度目標,利用創新科技及大數據分析,強化斜坡管理及應對山泥傾瀉風險的能力。

2025年斜坡安全傳媒簡報會。土力工程署總土力工程師/斜坡安全王俊輝(左)、土力工程署副署長(港島)岑嘉華(右)。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土力工程處昨日公布,就2023年9月極端暴雨引發較大型山泥傾瀉事故,政府已進行系統性研究,去年完成研究,並制定一系列措施,作前瞻性預防和策略性部署,以加強香港在斜坡安全方面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其中政府將逐步提升「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年度目標,針對有較高潛在影響的天然山坡及唯一通道旁的人造斜坡,策劃更多斜坡鞏固工程及天然山坡風險緩減措施。政府會利用創新科技及大數據分析,強化斜坡管理及應對山泥傾瀉風險的能力。

2025年斜坡安全傳媒簡報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該處提議的措施,包括:

首先檢視全港天然山坡:識別哪些天然山坡可能具有類似引致耀興道山泥傾瀉的地質狀況和水文環境,並有機會影響現有建築物或交通要道。除耀興道上方的山體,處方已識別另外三個具有類似特徵的天然山坡,包括大潭郊野公園近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一帶,及畢架山近大窩坪。檢視結果不代表這些天然山坡將會發生山泥傾瀉,處方有需要進行下一階段的詳細研究。因此,相關天然山坡已被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作災害評估,以確定其潛在危險及可能引致的後果,再進行所需的風險緩減工程。

第二,全面審視沒有山泥傾瀉紀錄的天然山坡對現有發展的潛在影響。處方指,現階段首要工作是為全港天然山坡編製目錄,將現有的《斜坡記錄冊》由人造斜坡擴展至天然山坡,預計可於一年內完成。新的《斜坡記錄冊》將記錄每個天然山坡的基本地理空間資料、山泥傾瀉紀錄及受其影響的設施,這有助處方分析及評估那些過往未被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天然山坡是否存在較大風險,以識別哪些需優先處理。

第三,優化人造斜坡在「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選取機制,維持現行評級系統較多考慮斜坡可能對社會帶來人命傷亡風險,但會重點審視對市民生活有較大潛在影響的人造斜坡,特別是唯一行車通道旁的斜坡。根據斜坡過往紀錄,以及一旦發生山泥傾瀉時受影響的人口及估計交通受阻情況,按「風險為本」原則,有系統地分批將這類別的斜坡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進行研究和鞏固工程。另外,特大暴雨引起引水道溢流,有機會導致下方山泥傾瀉,處方會特別審視引水道旁人造斜坡的潛在影響。

第四,逐步增加「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每年工作目標:在財政預算及人力資源情況配合下,由2025年起計3年內,(i)為天然山坡進行風險緩減工程的目標從30幅增加至40幅;(ii)鞏固政府人造斜坡的目標從150個增加至200個;以及(iii)為私人人造斜坡進行安全篩選研究的目標從100個增加至130個,以應付在新措施下額外需要優先處理的天然山坡及人造斜坡,並從整體提升本港斜坡應付極端天氣的能力。

2025年斜坡安全傳媒簡報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該處亦提出山泥傾瀉風險管理策略:

(i) 「防」與「治」

土力工程處於2010年開展持續的「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取代由1977年開始推行的「防止山泥傾瀉計劃」,有系統地按「風險為本」原則處理人造斜坡和天然山坡的山泥傾瀉風險。鞏固工程能有效「防止」人造斜坡倒塌,但為天然山坡進行大規模鞏固工程,往往不切實際而且不符合成本效益,亦不切合環保。因此,處方採取「小災可避、中災可擋、大災可逃」的山泥傾瀉風險管理策略,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治理天然山坡。

(ii) 「小災可避、中災可擋、大災可逃」的治理概念

由於自然災害難以預測,處方會平衡安全和社會資源運用,盡可能保障市民生命財產。簡單而言,「小災可避、中災可擋、大災可逃」概括了天然山坡山泥傾瀉的風險管理策略:

  • 小災可避 - 任何天然山坡在大雨期間都有機會發生山泥傾瀉,市民應該留意山泥傾瀉警告,緊記山泥傾瀉自救錦囊,遠離斜坡,防災避險。
  • 中災可擋 - 若天然山坡經風險評估為有較大機會發生山泥傾瀉,並可能影響建築物及主要道路,處方會研究有否需要建造災害緩減措施,例如泥石壩或柔性防護網,用以阻擋山泥傾瀉所產生的泥石,保護受影響設施。
  • 大災可逃 - 特大暴雨(如2008及2023年)有機會引發大型山泥傾瀉,嚴重威脅市民生命安全,此時山泥傾瀉風險緩減措施便發揮緩衝災害作用,用以阻擋部分泥石並盡量提供足夠逃生及疏散時間,避免傷亡及減低設施受影響程度,以期透過果斷應急,達致迅速復原。

利用創新科技及大數據分析,強化斜坡管理及應對山泥傾瀉風險的能力:

(i) 山泥傾瀉警告系統智能化

就《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附篇》提出研究應用機器學習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土力工程處已大致完成研究運用香港降雨數據、山泥傾瀉報告及人造斜坡資料,應用機器學習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以達致:

  • 更準確地識別導致山泥傾瀉的因素;
  • 加強對降雨與山泥傾瀉關係的認知;
  • 進一步提高暴雨下估算山泥傾瀉報告數目的準確性,從而提升山泥傾瀉風險評估的能力,優化「山泥傾瀉警告」的發放。

土力工程處將會於2025年雨季試行這項山泥傾瀉預測模型。

土力工程處會繼續加強訊息發放,除「山泥傾瀉警告」外,亦會在「山泥傾瀉警告」發出之前,在有需要的情況下發出「山泥傾瀉特別提示」,提醒市民注意安全,防災避險。

2025年斜坡安全傳媒簡報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ii) 「智慧斜坡記錄冊」

土力工程處現正積極開發「智慧斜坡記錄冊」,擴展數據庫的資料,例如防治工程紀錄、維修保養紀錄、曾承受雨量紀錄、山泥傾瀉紀錄和所涉及投訴紀錄等,將記錄冊由「身份證」變成「履歷表」。發展「智慧斜坡記錄冊」有助處方更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提升斜坡安全管理功能,包括決定防治工程的優次,揀選斜坡進行維修審核,以及優化山泥傾瀉警告系統等工作。

(iii) 自動化無人機系統

土力工程處將於2025年透過兩個運輸及物流局的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1,探索利用配備先進遙感技術裝置的自動化無人機技術,在目標工地或地區進行實時監測和收集數據的技術可行性。處方將測試利用先進遙感技術設備,包括光學雷達掃描儀和紅外線熱成像相機,以及擴展空間數據的收集功能,並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分析,開發一套適用於香港的創新技術解決方案。自動化無人機的應用場景廣泛,適用於斜坡安全管理的範疇包括工程管理、斜坡監察,以及緊急應變。

2025年斜坡安全傳媒簡報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工程管理–結合光學雷達掃描技術,無人機能夠精確採集施工現場的定位信息,實現對施工進度的全方位遙距監測。這項技術對於工地大多數位於較偏遠山區的防治工程更為實用。這些精確的定位數據不僅有助掌握工地的最新情況,亦能為已完成的工程量提供客觀依據,以作核對,並加快處理合約付款工作。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空間數據,可用於生成竣工圖,為施工完成後的現場佈局提供詳細且可靠的記錄,進一步完善工程管理。

2025年斜坡安全傳媒簡報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斜坡監察–透過制定安全的飛行路線,無人機可按照預設時間執行自動化飛行任務,對人造斜坡、災害緩減措施(例如泥石壩或柔性防護網),以及大範圍的天然山坡進行恆常監察,記錄不同時間的航空影像。尤其是經歷大雨後,無人機能夠即時對受影響地區進行巡查,了解最新狀況,例如泥石壩後方是否有沙泥堆積而需要處理。加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影像,可更快及更準確地辨識天然山坡山泥傾瀉的位置,協助政府掌握受災範圍及提供數據作研究。

2025年斜坡安全傳媒簡報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緊急應變–憑藉其高機動性、多功能性和持續監測能力,無人機成為應對緊急事故的重要工具。當發生緊急事故,傳統的應急車輛可能因交通堵塞或道路損毀而無法迅速到達現場,無人機則可以在短時間內飛越障礙物,直接抵達事故現場,展開救援或數據收集工作。這種快速反應能力對於拯救生命和減少損失至關重要。無人機可以配備多種光學測量儀器,迅速收集事故現場的環境數據,並可協助迅速評估緊急情況,例如分析山泥傾瀉範圍和潛在風險。這些數據有助於風險評估和制定緊急應變計劃,使決策者能夠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和採取行動。另外,無人機可以定時對事故現場進行持續監測,提供實時數據更新。這對於跟進緊急工程進度、評估救援效果以及監測事故對附近設施的影響至關重要,亦能確保應急和善後工作能順利進行,盡快恢復市民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