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郭濤 甘肅報道)5月18日,甘肅簡牘博物館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問秦——甘肅秦文化考古20年成果特展」,展覽匯聚226組(693件)珍貴文物,系統呈現了秦人從西遷隴右到秦並天下的宏大歷史進程,揭示了早期秦文化的起源與形成和發展。

解碼秦人早期文明
在長達20餘年的考古征程中,考古工作者以甘肅為核心據點,深入禮縣大堡子山、甘谷毛家坪、清水李崖等遺址展開探索。隨着青銅禮器、車馬遺蹟、玉器金飾等珍貴文物相繼現世,諸多長期困擾學界的秦人謎題逐一破解,秦人的遷徙演變歷程也在考古遺址的有力佐證下日益清晰。
本次展覽精心劃分為「西遷隴右 起於戎狄」「西垂創業 世為周陪」等五個單元,全方位呈現甘肅地區秦文化考古的豐碩成果:其中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及車馬坑文物:展示了青銅器(如鼎、簋等莊重禮器)、精美金飾片、溫潤玉器等,彰顯出秦公貴族的尊貴身份與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清水李崖遺址西周時期秦人墓葬文物:呈現了陶器組合,為研究西周時期秦人的生活習俗和社會風貌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甘谷毛家坪遺址春秋時期秦人聚落與墓葬文物:展出了陶器、兵器等,反映出春秋時期秦人聚落的生活場景以及軍事方面的狀況。張家川馬家塬遺址戰國西戎貴族墓地文物:陳列了豪華車馬器、金銀飾品、玻璃珠等,展現了戰國時期西戎貴族的奢華生活,也體現了秦文化與西戎文化的交流融合。

這些考古實物宛如一條清晰的線索,引領觀眾深入探尋早期秦文化的起源,直觀感受秦文化與西戎文化的交融共生,生動再現秦人的生活圖景以及絲綢之路早期的文化交流盛況。正如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梁雲所言:「甘肅是秦文化起源階段的發祥之地,此次特展讓秦人早期歷史脈絡更加清晰,推動學術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展出的文物,我們得以窺探秦人早期的生活狀態、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傳承。」

甘肅人均博物館數量全國第一
本次展覽是「5·18國際博物館日」甘肅主會場活動其中之一,活動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為主題,聚焦甘肅文物事業發展成果,通過展覽、學術研討、文化展演等多種形式,展現甘肅在中華文明傳承中的獨特魅力。現場發布了「博物館裏讀中國——文物裏的甘肅故事」主題展覽推介項目,推介了「大漠長歌——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在內的5個重點推介項目和9個一般推介項目。
甘肅的博物館一直在國內博物館事業發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據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仇健介紹:「截至2025年,甘肅博物館數量達212座,平均每9.38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人均比例全國第一。」過去一年,甘肅省新增50家三級以上博物館,總數達71家,形成了以絲路文化為核心、具有甘肅特色的博物館體系。甘肅簡牘博物館「簡牘中國」和敦煌研究院「絲路光華」展覽分別榮獲了202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和國際與港澳台合作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