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新華社、央視、中證網消息,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18日發布《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以北斗為核心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758億元(人民幣,下同)創新高,同比增長7.39%。目前北斗系統在交通運輸、電力及大眾消費等多個領域實現深度應用與創新突破。截至2024年末,全國有約2.88億部智能手機支持北斗定位功能,高精度車道級導航覆蓋全國99%以上的城市和鄉鎮道路。北斗系統並加快國際化步伐,相關服務及產品出口到140餘個國家和地區,進入民航、海事、移動通信等11個國際組織的標準體系。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于賢成預計,今年以北斗為核心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將涉及更多新的應用市場,中國的時空服務產業總產值有望在今年超萬億元。

●2024年中國以北斗為核心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758億元創新高,同比增長7.39%。圖為早前小學生在科技館觀看北斗導航系統模型的工作演示。 資料圖片

于賢成在白皮書發布會現場介紹,隨着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對衛星導航設備及時空數據的需求持續釋放,為北斗時空信息應用與服務市場發展持續注入新活力。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連續出台多項政策,推動北斗在行業領域和大眾消費領域的深化應用,使市場活躍度不斷增強。

●可支持車道級導航應用的手機。 資料圖片

加快國產化替代 在多領域應用創新

2024年,隨着國家加快推進北斗優先應用和北斗產品國產化替代,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白皮書顯示,目前北斗系統在交通運輸、電力以及大眾消費等多個領域實現深度應用與創新突破。

在交通運輸領域,截至2024年底,在道路營運車輛、郵政快遞車輛、軌道交通等方面累計推廣應用各類北斗終端設備約1,350萬台(套)。在港口裝卸和堆場的全自動化作業中,安裝了北斗導航設備的無人集卡運行效率提升了25%。2024年,電力行業也在持續大力推進北斗應用,推廣各類應用終端超過50萬台(套)。

北斗系統在大眾消費領域也「大展身手」。2024年國內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總銷量超過4.1億台,其中,具有衛星導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94億台,當中約2.88億部智能手機支持北斗定位功能,佔比98%。

國內多個導航地圖供應商正式切換為北斗優先定位。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大可介紹,11家主要電子地圖服務供應商提供位置服務日均超1萬億次,日均提供導航服務總里程超40億公里,北斗高精度車道級導航已基本實現了全國城鄉道路全覆蓋。北斗系統還應用於全國50多個城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保障智能輔助駕駛等應用。

進入11個國際組織標準體系

「不僅滿足國內需求,北斗讓全世界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享受到來自中國的高質量導航公共服務。」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北斗時空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冬航說,北斗系統正加快國際化步伐,相關服務及產品已出口到140餘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聯合國認可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北斗系統全面進入民航、海事、移動通信等11個國際組織的標準體系,持續擴大國際「朋友圈」。尼日利亞、突尼斯、塞內加爾、喀麥隆、吉布提等30多個非洲國家已建設北斗CORS站,為當地水利、交通、農業、氣象監測等領域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在南美洲,秘魯錢凱港成為首個應用「5G+北斗高精度定位+AI」的智慧港口。

加速與5G通信AI等前沿技術融合

于賢成表示,下一步,北斗系統將加速與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合,在低空交通、低空物流、低空文旅、城市管理等領域發揮更大效能。

展望行業前景,于賢成表示,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將繼續朝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和更加安全的方向不斷發展和進步。2025年,產業研究將立足於時空服務產業的範疇,面向新的應用市場,涵蓋地理信息、遙感、室內定位、低軌星座、移動通信、慣性導航、視覺導航、地磁導航、大數據等能夠產生和處理時間空間信息的相關領域以及相關服務提供商。在此基礎上,預計2025年中國時空服務產業總產值將超萬億元。

天問二號擬月底發射 啟10年行星探測任務

●天問二號探測器轉入發射區。 國家航天局供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1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按計劃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加注等工作後,順利轉入發射區,後續將按計劃開展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計劃5月底擇機實施發射。

實施小行星取樣返回 探測主帶彗星

天問二號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實施小行星2016HO3伴飛、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311P伴飛探測等多項任務。專家表示,天問二號通過一次任務實現對近地小行星的近距離探測、採樣返回和主帶彗星探測,並開展遙感探測、就位探測以及樣品實驗室分析相結合的多種探測活動,使我國小天體探測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等科學家就天問二號任務發表的論文指出,在人類30多年小天體探測的歷程中,美、歐、日先後完成了各自獨特的標誌性任務,並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科學探測成果。中國天問二號小行星探測任務高起點起步,計劃3年內完成近地小行星探測和取樣返回,10年內到達主帶開展環繞探測。任務從解決小行星探測主要的科學問題出發,圍繞近地小行星和主帶彗星探測科學目標,設計了「認知小天體、解密小天體,追溯小天體的前世和今生,探索生命和地球水的起源,揭示太陽對小天體的影響,以及探究小天體對地球的危害」等5大類科學目標,以期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

目前,天問二號已進入發射前最後的準備階段。此前,執行天問二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遙一一運載火箭,於5月14日順利由技術區轉入發射區,並完成吊裝、對接等工作。依照計劃,天問二號將在兩周以內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啟程,開啟為期約10年的行星探測任務。

相關閱讀:

計劃2035年完成建設 下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規劃時間表來了!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