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見利思義」,出自《論語‧憲問》,萬世師表的孔子以此提醒世人,面對利益,當先問道義。這句古訓,在今天的工商社會依然熠熠生輝。當商業世界愈趨全球化、複雜化,企業家如何取捨利與義,再次成為焦點。
日前,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於澳門調研期間,向港澳工商界提出「四點希望」,強調企業應發揚鬥爭精神,要有風骨、有氣節,更應在國家利益受損時挺身而出。夏寶龍指出,面對霸權行徑,有些企業選擇「下跪求饒」,鼓吹「商人純逐利」,為敵人送上「投名狀」;而有些則「站著抗爭」,展現錚錚鐵骨。他稱後者才是真正為人敬仰的英雄,體現了企業與國家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關係。這番話既有針對性,也具啟示性。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又不失企業本色,實屬當代課題。而這一切,不能單靠政治口號解決,須回到歷史與文化的深層價值。
《鹽鐵論》中,西漢重臣桑弘羊與儒家學者論辯經濟政策,其中一句「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道出誠信是商業長存的根本。而在明清時期,晉商、徽商等歷史商幫,早已踐行「仁義為本」的經營理念。他們寧願損失本錢,也不毀契約;不僅重商,更重信、重義。徽商家族更將「戒欺」匾額高懸於堂上,代代相傳,警惕後人守正經商。這種義利並重的傳統,正是中國企業家文化的根本。
回望近代,港澳工商界亦歷經風浪,屢次在國家危難之時伸出援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投資開荒,到非典、新冠疫情時的物資支援,再到金融風暴時的資金調配,港澳商人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家建設與穩定,用行動詮釋了「商道即人道」的信念。
然而,全球政經局勢正快速轉變。中美博弈升溫,西方對華圍堵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企業已無法自外於政治環境,尤其港澳企業,作為「一國兩制」下的重要力量,更應清楚自身所處的地緣與制度優勢,也應明白國家與企業利益在很多時候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
夏寶龍提出的「四點希望」,不僅是對工商界的勉勵,也是一種道德呼籲:其一,企業須有擔當,在關鍵時刻不忘挺身而出;其二,要堅定信心,勇於創新求變,吸引人才資源留港澳、興港澳;其三,發揮優勢,開拓海外市場,將港澳打造為高端人才與產業的高地;其四,要說好港澳故事,積極傳播「一國兩制」的成就與獨特優勢。
但我們亦應正視一個現實:「商人逐利」乃本性。要求企業家全然以政治為先,實非易事。關鍵在於能否在利與義之間,找到平衡點。所謂「義內利外」,是指企業追求利潤,不能逾越道義與法律的底線。
在國家遭遇壓力之際,企業若明哲保身、選擇沉默,也許無可厚非,但若主動與外部勢力唱和,甚至犧牲國家利益來換取短期得利,便是違背商道精神。企業要贏得社會認同,除了遵紀守法,更要展現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
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不只是士大夫的胸襟,更是企業家應有的格局與擔當。當國家面對外來壓力與挑戰之際,港澳工商界更應承傳儒商精神,把「見利思義」化作行動,惟有以誠信立業、以風骨立人,方能與國同行,與民共榮!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