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錫創設灣區「孵化飛地」 研產分離實現成果轉化
近日,兩場關於科技創新的會議分別在蘇州和香港舉行,多個合作項目集中簽約,蘇港開啟科創雙城記。這並非雙方第一次「心有靈犀」,紫金山與獅子山多年來攜手透過跨境產業鏈重組,對抗技術霸凌,共建科研創新高地,僅無錫一地,去年就吸引大灣區逾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投資。
江蘇省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灣區科創投資者眼中的首選地?「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的產業配套,吸引我們選擇在無錫扎根發展。」香港原子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黃思集表示,無錫的半導體產業基礎堅實,人才資源豐富,這為公司提供了理想的發展土壤。公司計劃將無錫作為主要生產基地,並組建研發團隊,深化與本地產業鏈企業的合作,共同開闢新的市場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賀鵬飛 南京報道
香港理工大學主辦首屆「AI4X」國際學術&產業會議4月12日在江蘇省無錫高新區舉行。會上,香港理工大學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知識轉移中心正式啟用,16個AI+項目現場簽約,涵蓋智能製造、無人系統、能源互聯網等前沿領域。這是無錫市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成果。兩天後,「2025江蘇—香港技術創新合作大會」1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會上,江蘇省科技廳與香港創科署、香港貿發局分別簽署科技合作備忘錄等八項合作協議。
科創需不斷孵化 非一錘子買賣
來港參會的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蘇州)常務副主任王勰表示,創新技術落地,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持續不斷地孵化、培育、對接和服務。「跨過『死亡谷』,資金、政策、服務缺一不可。」王勰說。
所謂「死亡谷」,常被用來形容原創技術和產業化之間的鴻溝,不能跨過「死亡谷」,產業化就要面臨失敗。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處經理葉凱廷也表示,成果轉化是大學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該校目前有兩個中藥項目進入臨床階段,但離正式推出市場還有很長的路。
無錫試水對接 成功做法推全省
為了縮短科研技術與市場化的進程,近幾年無錫市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探索出「研發在香港、產業化在無錫」的發展模式。
2021年10月,無錫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兩大國家戰略的東風,啟動建設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協同合作,重點在產業協同、科技攻關、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試點合作,探索突破體制機制障礙,讓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的無錫與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同頻共振」。
三年多來,一大批大灣區科創團隊和產業項目聚集無錫。僅去年一年時間,就有67個來自大灣區的項目簽約落戶無錫,總投資額高達1,394.48億元。
無錫市及下轄區、縣級市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創新性地在香港、深圳、珠海等大灣區核心城市先後設立16家「科創飛地」,吸引一批潛力科創項目在大灣區就地「孵化」,成熟後再引入無錫實現產業化。這些「科創飛地」不僅為無錫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人才資源,也為粵港澳地區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廣闊的產業化空間,實現了「研發在飛地、生產在本地」的良性循環。
無錫2023年在香港設立「科創飛地」——無錫香港科創中心,截至去年底,已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多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並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挖掘並簽約孵化40個具備技術創新性和前瞻引領性的企業和團隊。
其中,一款由錫港滬機器人靈巧智能研究院研發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今年3月首發亮相。該機器人搭載了研究院自研的靈巧手和無錫企業巨蟹智能研發的機械臂,抓取力在亞洲屬於前列,未來可應用於工業重載場景。
目前,無錫對接大灣區的成功做法已在江蘇全省推廣,從產業協同發展到共建國家創新平台,再到跨境人才流動與科研合作等等,江蘇各地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加快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南京、蘇州與深圳攜手共建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去年10月和11月,江蘇昆山市先後在香港和深圳舉行經貿和科創交流活動。昆山市與香港企業簽約項目22個,涉及電子信息、智能製造、國際貿易、現代金融等重點產業領域,實現總投資超120億元。在深圳的活動上,又有49個大灣區項目簽約落地昆山,總投資306億元。
兩地優勢不同 建互補發展格局
江蘇省政協副秘書長、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副主委高健長期關注江蘇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並在今年江蘇省兩會期間公開呼籲推進江蘇和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高健指出,長期以來,江蘇和粵港澳大灣區依託自身條件和現實基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比較優勢,促進兩地相互鏈接優勢資源、破圈融合發展,有利於提升江蘇省的產業科技創新能級,構建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高健認為,江蘇技術工藝實力強勁,優勢環節主要集中於產業鏈中端及中間產品的生產上;大灣區地區頭部企業多,在終端產品的生產及市場方面具有較強優勢。兩地產業對接,有助於發揮各自優勢,深入踐行因地制宜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戰略任務,進一步提高中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