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的人以為大片綠色真健康,事實相反,這是破壞生態綠色癌。 作者供圖

鄧達智

照片拍攝所在地:元朗屏山上璋圍旁,面向屏山圖書館,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離開港鐵天水圍站擲石之遙的鹹水塘。

何解鹹水塘?一般魚塘不都是淡水的嗎?這個魚塘並非為養魚而建,歷史相信超過四百年,跟吾鄉風水有關。

話說新界鄧族大概一千年前,於北宋年間從一度的老家江西吉水遷移到今天新界元朗,後駐足大帽山下錦田(舊稱:岑田)。十二世紀,粵派第七世祖鄧元禎及獨子鄧從光(字萬里),遷往屏山。屏山宗祠面向屯門青山,形態似「火」字,於屏山河畔(天水圍西鐵站旁)建起聚星樓,又稱文塔,供奉文曲星庇蔭子孫後代文星高照。塔前方,利用屏山河鹹淡水交融,引入河水造就按海潮升降今天的「鹹塘」,塘中建小島:文塔為筆,島為墨盒,青山火字山形為筆架,將風水改造。

當年發展天水圍,前政府沒尊重鄉村習俗,曾企圖將鹹塘填塞製造用地,引來鄉民極大反感,幾乎弄至械鬥,最後將鹹塘填去幾近三分之一,方便輕鐵路軌的鋪建,調節該塘生態及水位升降,則交由渠務署處理。

渠務署有心整治鹹塘環境,除保留塘中小島綠樹婆娑,也保留塘中蘆葦,更植入改善水質的睡蓮。可惜有關部門沒做到,我們從小清楚,為保水塘衞生,必須每年或者至少兩年一次,在冬季空氣比較乾燥時節,起動清塘,不讓魚糞堆積造成塘泥酸鹼度失衡。相信鄉事委員會有識之士、區議會成員等等,就鹹塘衞生調節曾與負責當局參詳過。可惜鹹塘積累的污泥及魚糞愈來愈厚,塘水則愈來愈淺,整個生態極明顯失衡,不斷發出陣陣惡臭已經一段頗長時間……奇怪,縱使小小一間鄉村茶餐廳,食環署及環境衞生部門為保食客及社會衞生不斷巡查,這樣一個靠近香港第二大公共圖書館、一所中學、鄉村居民的水塘,以及每天取道前往天水圍鐵路站的人潮一波又一波,另加參觀著名屏山歷史文物徑的海內外遊客、巿民及學生群眾亦很多,卻難為大家要容忍鹹塘的惡臭。

不久前,鹹塘水質進一步變壞,本來具備海水鹹度,浮萍不易生存,卻見到少少浮萍出現,不用幾天整個塘面便被稱為「綠癌」的浮萍全面掩蓋。養在家中觀賞魚的魚缸,植入浮萍小範圍容易管理,若然魚塘或淡水湖被浮萍佔據,這便是破壞大自然的「綠色癌」。筆者曾經前往南美洲秘魯與玻利維亞之間,世上高原第一大淡水湖Titikaka旅遊,有關人員不斷重複該湖被上游的浮萍在連綿暴雨沖流而下,當時清理了好長一段日子,花費難計,卻仍然難以消除。

渠務署不是沒有派人清理,可惜工作人員得到的指引不足、經驗及力量未夠,隨便來了幾天便告收工。如今塘水臭味未平,浮萍之毒未服,懇請有關當局及區議會正視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