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5日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該院聯合山西博物院與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國立大學共同主辦的「虞弘的時代——1400年前的文化交響」數媒展在當地開展,同時,「費爾干納——山西考古研究中心」及「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實驗室」在費爾干納國立大學歷史學院掛牌成立。
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的開通為中西經濟、文化等交流架起了橋樑。1400年前,以虞弘為代表的中亞粟特人來到中國,扎根晉陽(太原)。虞弘墓的發現是20世紀末的重要考古發現,揭示了古代東西方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的盛況。
虞弘墓是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着完整豐富中亞圖像資料的墓葬,其漢白玉石槨上雕刻圖案中的人物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內容以及花草樹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亞諸國,是中國發現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范文謙表示,本次展覽的舉辦,對於認識古代絲綢之路、中亞文化面貌等具有重要價值。研究中心和實驗室的成立,標誌着山西對外考古邁出了關鍵一步。今後,雙方將在聯合考古、人才培養、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展覽展示等方面持續推進相關合作,不斷推動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交流。
費爾干納國立大學校長巴哈德江表示,自古以來,中亞和中國就有很長的交流往來歷史,從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近年來兩國考古機構緊密合作,促進了費爾干納盆地甚至烏茲別克斯坦的考古學發展。此次展覽的舉辦和聯合考古工作的開展,將推動費爾干納國立大學考古學科的發展,促進中亞與中國歷史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
宋得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