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平理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5月14日起舉行「『紋』以載道─故宮博物院沉浸式數字體驗展」,聯合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動態圖案等多媒體展示建築、陶瓷、服裝中的經典紋飾。花紋好比人的手指模,樹立文化的獨特身份。現時人工智能生成圖像日趨普及,不過人工智能即使可以按照用家要求生成中國畫風的圖案、圖片,大都只根據西方美學標準,以「異國風情」描繪中國風貌,長此下去或會混淆海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產生錯覺。故此,將花紋等中國傳統圖騰數碼化,更廣泛應用於人工智能領域,可使花紋所含的文化底蘊,切實貢獻文化強國建設。

祥雲、回紋、八卦等圖案,不只經常用於我國傳統建築與服飾,有時還會被海外的藝術影視作品引用。在傳統文化中,不同階層、不同季節、不同場合都會用上不同花紋,十分考究,勾勒出中華文明對天地自然、人倫社會的描繪,以及哲學思想的脈絡。

花紋展覽雖然是以展現美學為目的,但更應深層次思考的是如何在社會實際應用數碼科技,增強中國軟實力。藉着數字體驗,未來業界宜將我國傳統文化風物接入人工智能系統加以訓練,建立數碼中國圖騰庫,支持呈現更多真實反映優秀中華文化的多媒體產品,喚起世界民眾的共鳴,鞏固我國的文化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