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小哲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紀念日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並強調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八十年前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歷史豐碑。中華兒女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凝聚的抗戰精神,不僅是抵禦外侮的精神旗幟,更是激勵後世青年奮勇前行的力量源泉。無數青年點燃了「以青春之我,築青春之國」的信念火種,拋卻書本走向戰場,放下鋼筆拿起槍炮,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以生命為墨書寫了永不褪色的愛國主義篇章。
歷史從未走遠,精神一脈相承。這種穿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在當代青年身上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與使命擔當。今天的中國青年,在脫貧攻堅一線紮根基層,在航天發射場見證星辰大海,在科技前沿正以演算法創新推動醫療、工業等領域智慧化升級,為產業變革注入智慧引擎,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當代青年正以開拓創新為筆,在科技攻關、鄉村振興、社會服務中勾勒民族復興的畫卷。不同時代的青年,始終以奮鬥姿態續寫著抗日精神和五四精神的時代華章。
對於香港青年而言,抗戰歷史是最好的愛國教材。香港與祖國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抗戰時期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英勇事蹟,改革開放中獅子山精神與國家發展的同頻共振,都展現了香港青年的愛國之情。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這種情懷轉化為具體行動,越來越多香港青年北上創業或學習交流,積極參與深圳河套科技園、鄉村振興等專案。這種「國家所需,青年所向」的主動奔赴,既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生動縮影,也是抗戰精神在當代的生動詮釋。
對香港青年而言,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歷史節點,賦予民族精神更深層的現實意義。銘記歷史不僅是致敬先輩,更要在複雜環境中堅定「國家好,香港才會好」的信念,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這就是對抗戰精神最好的時代傳承。特別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香港青年的特殊作用日益凸顯,既擁有「一國兩制」優勢,也有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得天獨厚優勢,又深植家國情懷,熟悉國際金融、法制等規則。只要香港青年把個人發展置於國家經濟安全大局,把專業理想深植于民族復興偉業,以腳踏華夏厚土、眼觀全球風雲的戰略視野,在大灣區建設中找准座標,讓個人成長與產業升級脈絡同頻共振,一定能發揮專業優勢並創造價值,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理想,大有作為。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銘記抗戰勝利,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從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願每一位青年都能以史為鑒、不負韶華,這就是對抗戰先輩最好的告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民族精神的支撐下,我們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以發展破局、以創新制勝。
(作者為重慶市政協委員、就是敢言常務副主席、香港重慶總會秘書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