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香港正有序推進第三所醫學院建設,預期今年內完成評核,以配合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戰略目標。香港理工大學在3月已向特區政府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提交申辦新醫學院的建議書,並在本月初與工作組會面作深入交流,該校校長滕錦光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書面訪問時強調,在人工智能(AI)技術快速發展下,未來的醫療服務將由人工智能賦能的醫療生態提供,故理大擬建立一所面向未來的醫學院,採用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及高效醫學教育和研究模式,致力培養兼具高尚醫德、社會責任感及創新科技能力的新一代醫療專業人才。

回首過往發展,滕錦光介紹,理大擁有逾45年醫療教育經驗,已為本港醫療體系培養超過50,000名專業人才,涵蓋護理學、物理治療、放射治療、眼科視光學、醫療化驗、醫療影像、義肢矯形和言語治療等多個領域,其教學質量長期獲得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通過整合臨床醫學與現有學科優勢,他認為理大可構建跨學科協同體系,打造從疾病預防、診療到康復的一站式教研平台,成為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醫療教研的高等院校;不僅能強化理大醫療教研實力,更對提升香港乃至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要求畢業生精通AI醫療解決方案
理大計劃開辦四年制醫學課程,招收第二學位學生,與香港現有兩所醫學院的醫學課程形成錯位互補,初期擬錄取本地和非本地學生合共50名,後續將按需求逐步增加學額。滕錦光表示,理大將基於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設計醫學課程,重視臨床能力培養,符合香港醫務委員會認證標準,並期望畢業生能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驅動的創新醫療技術,積極投身基層醫療、預防醫學及跨專業協作等具有重大發展潛力的領域,引領醫學及健康領域的未來發展。
在專業能力方面,要求畢業生不僅具備扎實的臨床診療能力,更精通人工智能醫療解決方案,同時擁有跨專業協作與科研能力。
在資源配套上,理大現時擁有逾1,300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和超過90個相關實驗室及教研設施,包括多個頂尖醫療科研平台,如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7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通過整合工程學、醫學和公共衞生等領域的專業力量,開發創新醫療解決方案。更新設符合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良好生產規範(PIC/S GMP)的「先進療法製品實驗室」,可望為香港培育更多生物製藥專業人才,支持臨床測試及前沿臨床醫學研究。

研升級現有醫療科技教研設備
滕錦光表示:「理大有大量資源可與醫學院共享,用於醫科生的培育。未來亦計劃投入更多資源升級現有醫療科技教研設備與設施。」
他表示,理大具雄厚科研實力,在醫療教育和專職醫療人才培育方面亦有堅實基礎和豐富經驗,完全有信心可肩負起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的重任,又強調理大以培養擁有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和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專業人才及社會領袖為教育使命,希望能獲得特區政府委以重任,在不久將來為社會培育兼具臨床醫療和科研能力,並精通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的醫學人才,以應對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需求,尤其是在基層醫療與預防醫學領域,並配合去年施政報告的願景,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學培訓、研究及創新樞紐的願景。
與內地醫院合作 獲中外專家力挺
創辦第三所醫學院需投入龐大財政資源,滕錦光表示,理大在籌組新醫學院的進程中,獲校董會全體成員一致支持,並承諾在醫學院遷入北部都會區前,如有需要可承擔所有財政開支。他認為這個承諾,不僅充分彰顯了理大對籌備香港第三所醫學院的高度重視,也表達了理大作為具有社會責任的大學,願與特區政府共渡時艱、攜手促成此事的決心。
為籌辦第三所醫學院,理大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和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匯聚香港、內地及海外21位頂尖醫學或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包括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廣州國家實驗室主任鍾南山院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西澳大學生物醫學科學院教授Barry Marshall,以及前特區政府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等,均為理大於3月中提交的建議書提供了寶貴的專業指導和意見。
滕錦光表示,理大多年來於醫學及健康領域與香港醫管局,各大公立、私立醫院和醫療機構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所培育的醫療人才遍布全港醫院、診所及醫療機構,守護市民健康。理大亦將與本地、內地及海外的醫院加強合作,為學生提供臨床實習機會,其中內地合作醫院包括: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中山大學附屬醫院及教學醫院、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南方科技大學附屬醫院及教學醫院、深圳大學附屬醫院及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醫療機構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