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LexisNexis® Risk Solution發佈年度《網路犯罪報告》,分析2024年間在LexisNexis® Digital Identity Network®平台中所處理超過1,040億筆全球交易數據。這份主題為《暴風雨前的寧靜?》的報告顯示,全球欺詐攻擊的構成出現顯著變化。現時,第一方欺詐已成為全球主要欺詐類型,佔2024年報告所有欺詐的三分之一(36%),高於前一年的15%。
第一方欺詐包括為了經濟利益而虛報或提供虛假的個人或賬戶資訊,例如在申請貸款時,為獲得退款而聲稱信用卡或轉帳卡消費是被欺詐行為(業界稱之為「友好欺詐」),或聲稱訂購的貨物沒有送達。在不同機構中,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供應商和金融機構報告第一方欺詐有所上升,而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上升一般也會加劇這一現象。在監管的推動下,機構對欺詐行為的責任增加也極可能產生影響。
關鍵漏洞方面,在網路釣魚和網路詐騙活動的助推下,帳戶接管(Account Takeover, ATO)欺詐佔全球報告欺詐的27%(同比下降2%),而包括授權推送支付(Authorized Push Payment, APP)欺詐在內的詐騙佔11%(低於2023年的16%)。報告也發現,在2024年,每九次密碼重置嘗試中就有一次(11%)是欺詐攻擊,而從桌上型電腦發動的密碼重設嘗試中則有四分之一(27%)是欺詐攻擊。
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欺詐及身份識別副總裁Stephen Topliss表示:「這些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欺詐模式的顯著轉變,消費者正在成為人為欺詐的最大來源。由於偵測第一方欺詐與偵測詐騙或帳戶盜用的方法略有不同,攻擊構成的轉變為欺詐防範帶來了巨大挑戰。然而,企業絕不能掉以輕心——僅在去年就偵測到30多億次暴力的自動帳戶接管攻擊,詐騙仍然是全球性問題。對於組織來說,調整模型來偵測所有這些不同形式的欺詐行為至關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