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灣仔區議員
剛剛過去的周日,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與太古地產行政總裁彭國邦主持 「金鐘二橋」開幕典禮,見證了私營機構與政府攜手合作,提升市區暢達度與易行度的成果。筆者作為灣仔區議員,每日穿梭於灣仔至銅鑼灣的繁忙街道,更是深刻體會到行人連通性對城市活力的影響。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促進私營機構提供行人連接通道政策」,透過公私協作擴展全天候步行網絡,「金鐘二橋」的落成啟用正是最佳例證。
香港地少人多,商業區街道長期水洩不通,而且商廈與公共用地之間缺乏無縫連接,人流常被逼到行車路與後巷。政府透過政策誘因(如地積比率轉移、建築高度寬免),推動私營機構承建公共天橋或隧道系統。以「金鐘二橋」為例,太古地產運用其商業綜合體規劃經驗,將天橋設計為「立體城市廊道」,串聯港鐵站、政府總部及周邊商廈,使金鐘站「超級轉乘站」功能真正輻射全區。
事實上,傳統市政建設常受制於財政預算與行政程序,私營機構的參與猶如注入創新活水。「金鐘二橋」項目中,太古地產將商業地產營運經驗融入公共設施設計,打造出兼具節能天窗與輕量鋼結構的永續建築。這種跨界合作產生的化學反應,使天橋系統突破單純交通功能,轉化為融合商業動線與社區休閒的立體城市界面。
私營機構參與公共建設,絕非單向的社會責任承擔,而是創造共享價值的戰略投資。金鐘天橋系統繁忙時間每小時有超過5,000人次使用,增加沿線商圈人流,驗證「以人為本」的基礎建設,將產生可觀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使企業通過改善公共領域獲得長期發展紅利,市民則享受更優質城市服務,政府角色從執行者轉型為平台搭建者,實現三方共贏。
類似的基建未來會在筆者所服務的灣仔區陸續落成。利希慎家族早年已逐步構建連接利園一二期的空中走廊,未來更延伸至加路連山道發展項目以及利園商場三、五、六期。企業在滿足自身商業動線需求的同時,這些行人天橋將轉化為24小時公共設施,成功打破物業邊界,讓銅鑼灣進化為無縫步行生態圈。這種商民互惠模式,正是政府「新公共治理」的典範。企業藉提升公共領域品質獲取長遠收益,市民則享受更宜居的城市環境。
「促進私營機構提供行人連接通道政策」未來可以繼續擴大現行政策優惠,對主動開放天橋予公眾使用的企業提供更多樓面面積獎勵,吸引工商界更投入參與。期待更多企業加入這股建設浪潮,將這種商民協作模式制度化、系統化,讓香港塑造成城市文明的關鍵起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