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2025年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於12日上午舉行「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介紹地震安全知識和防震減災工作情況。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在會上介紹,居住在高層建築的人,在地震發生時想要跑出來可能性極低。而中國高層建築都有嚴格的抗震設防標準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較低,要想在室內科學有效避險,需遵循「伏地、遮擋、手抓牢」的七字訣。
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在發布會上介紹,中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佔全球7%的國土上發生了全球33%的大陸地震,約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國土位於地震高風險區。
地震是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威脅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談及下一步工作,申展利指出,一是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預警;二是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推動重點地區房屋、基礎設施抗震能力提升,推進老舊房屋、學校和醫院等公共場所、重要工程設施的抗震加固,持續消除危化品廠庫、油氣管線、水庫等可能引發次生災害的風險隱患;三是做好地震災害防範應對準備。四是夯實防震減災救災基層基礎。
有很多人都居住在高層建築中,如果發生地震很難第一時間跑到空曠的戶外,在室內又應該如何更科學有效避險?對此,鄒文衛表示,住在高樓上,在地震發生的時候想要跑出來的可能性是極低的。中國高層建築都有着嚴格的抗震設防標準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較低。「所以,地震時要做到『伏地、遮擋、手抓牢』。」他說。
鄒文衛具體介紹,「伏地」就是在遇到地震時,盡量採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態,降低重心、穩定自己。「遮擋」即盡量躲到身旁堅固的物體下面,比如桌子,桌子的桌面是一個遮擋物,可以避免上面墜落物的傷害。如果旁邊沒有固定物,就要用雙手或者隨手可得的一些物件,比如沙發軟墊子之類的保護住頭頸部位,避免被墜落物擊打。「手抓牢」是因為在震動很強烈的時候,如果不抓牢桌子有可能被甩出桌外或者遮擋物之外,更容易受到傷害。
對於躲在衞生間的說法是否正確,鄒文衛表示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房屋的建造年代和結構都不一樣。他建議躲在承重牆牆角,盡量避開電器、懸掛物、玻璃、窗戶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