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李暢北京報道)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如何繼續破浪前行?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暨《中國資本市場的理論邏輯》(十卷本)理論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多名專家學者積極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有專家提出,中國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決定了金融結構性的變革,資本市場定位要由融資的市場向投資的市場轉變。亦有專家指出,中國股市波動背後的實質是預期和信心問題,資本市場發展應將預期因素納入分析、監測體系,把預期管理作為監管重點,落實到體制機制層面。

從融資市場轉變為投資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表示,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的樞紐,應從三個方面推動資本市場發展。首先,要大幅度提高上市公司的競爭力。「中國的現代化一定是科技型企業推進現代化」。因此,他強調,要提高上市公司科技水平、改善上市公司結構,讓科技型企業佔據重要位置。
其次,要鼓勵更多資金進入市場,提供充分的流動性。「推動商業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金等按比例的進入資本市場,同時要建立市場的兜底資金,發揮好央行對資本市場發展的推動作用。」吳曉求表示,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持續改革,過去一系列的制度設計有待優化完善,應當通過改革市場制度,調整市場法制,從融資市場轉變為投資市場,為投資者提供成長性好、透明度高的資產。

將預期管理納入資本市場監管重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表示,政策文件中經常提及的「穩樓市、穩股市」 並非僅着眼於表面的供求關係或指數穩定,其深層次目標是穩定預期,包括股民對股市的預期以及民眾對整體經濟發展的預期。他進一步指出,預期和信心因素逐漸成為主導中國資本市場變化的關鍵力量,如果在分析資本市場問題時,未能從預期和信心的角度深入挖掘,就難以觸及問題的本質,可能僅停留在表面現象的分析上。
因此,高培勇建議,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應將預期因素全面納入分析和監測體系。在資本市場的監管工作中,要將預期管理作為重點着力方向,並將其切實落實到體制機制建設層面。通過有效的預期管理,實現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與穩定股市、穩定經濟之間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資本市場關鍵要種樹,而不是鋪草搞綠化, 基礎制度建設跟不上,資本市場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表示,只有強化基礎制度建設,才能實現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其作用才能持久。他還指出,資本市場的建設不能就市場談市場,完善的生態體系是重要保障。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指出,資本市場作為各方利益交匯的樞紐,其培育難度遠超製造業。「當前,政府在資本市場領域的激勵機制尚需完善,且該市場產品期限長、參與主體多、結構複雜。」因此,他建議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部門的獨立性、長期性、多元性與專業性,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