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10日下午,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評選2024-2025決賽暨頒獎典禮在廣州舉行。本次決賽以線下路演形式展開,讓大灣區求學的香港學生,從課堂、實驗室甚至YouTube節目中走到台前,講述各自在灣區求學的故事。最終來自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山大學等7所高校的十位港生,獲得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榮譽。其中三位更是博士生,用實力證明了港生也能在競爭激烈的內地教育體系中脫穎而出。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何建宗博士表示,期望得獎學生在未來能繼續發揮「傑出港生」的榜樣力量,與更多年輕人分享經驗,成為內地與香港青年之間的橋樑。

本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中,有立志披上白袍、為灣區醫療事業出力的醫學博士;有善用YouTube等國際平台,以短視頻講好灣區故事的博主;有投身粵語推廣與研究的文化推動者;更有到貴州鄉村幫助聽障小女孩出攝影集的「行動派」。
「這次參加評選,反而像一次跳出科研人舒適區的冒險。」獲得「學術成就獎」一等獎、同時獲選十大港生的暨南大學藥學院博士生鄭靖萍表示,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那種被看見的感覺很珍貴。內地醫學求學之路十分漫長,鄭靖萍坦言曾短暫動念報考香港海關,但大灣區對生物醫藥政策的支持,最終還是讓她決定「回到初心」,堅持科研路。

「比如藥學專業的『藥物簡介』課程,以前在內地高校沒有,現在廣東幾所大學率先開設。」鄭靖萍說,從這些可以感受到大灣區高校在課程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政府持續加碼的政策支持。「這些都增強了我扎根灣區、深耕科研的信心,希望未來能深耕科研,希望七年的積累能做出一點真正的成績。」
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博士張鑫,則想做粵港醫療體系之間的「小小橋樑」。他觀察到,香港和內地在醫療制度、執業體系、文化認知等方面都還有不少待磨合的地方,張鑫認為自己正好能夠理解兩地制度,也了解香港病人對內地看病的不安,「例如轉介機制不清楚,等專科時間太長,還要適應新環境……」他希望,未來能參與相關政策落地,推動兩地更好接軌。

就讀廣州大學粵語播音專業的梁嘉淇,更關注粵語文化的傳承。她笑言,常被問起「為何要跑來內地學粵語」。她認為,語言是文化根基,在廣府地區學習更有現場感。在廣州求學2年多,梁嘉淇最大的感受是「眼界開闊了」。她說,在廣東生活期間,去過不同城市,聽到各種方言版本的粵語。「好似佛山,就有好明顯的口音變化。你會感受到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她希望未來能以此為題,做一個關於粵語方言演變的專題研究。

獲得「公益實踐獎」一等獎、此次獲選「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的譚明麗,是廣州美術學院的學生。她兩年前到貴州偏遠山村研學時,發掘了一位聽障小女孩洲媛的拍攝天賦。洲媛無父無母,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還患有聽障,村裏人一度對她有成見。譚明麗將手上的相機交給洲媛,發現她拍出的照片,角度獨特,很有藝術感。

「我忽然意識到,她其實很想表達,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方式。深受觸動的譚明麗,開始努力聯繫各方,最終幫洲媛出版了一本攝影集。譚明麗這次還特意帶了一本畫冊到現場,一頁頁翻開畫冊,帶大家感受小女孩洲媛的視角。「雖然今年就要畢業了,但我會繼續將這件事做下去,幫助洲媛的攝影作品讓更多人看到,也希望更多人關注和幫助像洲媛這樣的孩子。」
本次評選由「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內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主辦。「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何建宗博士表示,目前在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已超過2.3萬人,內地高等院校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師資力量上都具備強大競爭力,為香港學生提供了更多優質選擇。他指,希望港生把握成長機遇,做熱愛學習的傑出港生、做勇於擔當和奉獻的傑出港生、成為未來愛國愛港的人才。

本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榮譽獲獎名單:
暨南大學 朱夢婷 博士二年級
暨南大學 鄭靖萍 博士一年級
廣州中醫藥大學 張鑫 博士一年級
中山大學 張宇軒 本科四年級
暨南大學 黃凱霖 本科四年級
暨南大學 何佩芝 本科四年級
廣州美術學院 譚明麗 本科四年級
星海音樂學院 李彤童 本科三年級
廣州大學 梁嘉淇 本科二年級
深圳大學 林天恩 本科二年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