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被治療折磨到極度痛苦,小雪兒也從來不發脾氣。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母親節對許多人而言,是鮮花與笑聲交織的溫馨時刻,是家人圍桌共餐的甜蜜畫面。但對小雪兒的媽媽來說,這天早已失去歡樂的光澤,化為沉重的回憶與無盡的奮鬥。她的女兒小雪兒在9個月大時疑遭社區保姆虐待,腦部受創,醫生診斷為終生無法逆轉。小雪兒媽媽的母親節不再是節日,而是一場場為女兒爭取未來的戰鬥,「去年的母親節都在醫院,今年母親節真的感受不到。」然而,在疲憊與崩潰的邊緣,母愛如磐石般堅定,散發出無窮力量,「我就是小雪兒,小雪兒就是我,融為一體。」這份母愛讓她在絕望中堅持,詮釋「為母則強」的意義。

●「我就是小雪兒,小雪兒就是我」,為母則強的生命本能支撐着小雪兒媽媽在絕望中不斷前行。受訪者供圖

「沒有跟小雪兒真正慶祝過母親節,因為都在醫院煎熬硬撐。」小雪兒媽媽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語帶苦澀地表示,如今母親節對她來說只是一個日期,她只想為女兒爭取每分每秒的復康黃金期,盡力挽救其基礎自理能力,無暇顧及節日的意義,「整個心都想着她的黃金復康期。」幼童腦部在發育,小雪兒由一年前受傷至最佳復康時間約三年,這段僅剩一兩年的關鍵時間,令小雪兒媽媽一刻也不敢鬆懈。

回憶盡是折磨 女兒點燃希望

小雪兒媽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其實一直以來都很崩潰,無法用言語或文字表達。」她坦言回憶是折磨,現實是無盡的奔波與疲憊,但女兒的存活點燃她的希望,「她現在能夠呼吸,我就會繼續去守護她。」這份與女兒融為一體的聯繫,讓她將母親節的失落化為照顧女兒的動力。

現在,她每日都為女兒的康復治療奔波,穿梭全港,安排針灸、電療、物理治療、言語治療、職業治療與中西醫各科頻繁覆診,日程塞滿,「剛才還在約不同的治療師。」她在受訪時強忍淚水,顯得疲憊,為盡力挽救女兒基本自理能力,沒有一刻休息,令她窒息得喘不過氣,同時她還要照顧另一名讀幼稚園的長女,而從事教育的她,還背負着照顧其他孩子的責任。

不過,在母愛的本能下她從未抱怨,而小雪兒的治療充滿痛苦,半身由頭頂到腳板底都插滿針,受電療及各項治療折磨,讓小雪兒本能地大喊,她只能在身旁輕聲安撫:「媽媽在這裏。」擦去女兒的淚水,用玩具分散其注意力,用溫柔撫平女兒的恐懼,自己的淚水則只能強忍。

母愛超越崩潰 成女兒堅實依靠

「我不覺得自己是無私或堅強,只是盡力繼續生活下去。」儘管女兒半邊腦部已死亡,無法逆轉,難以完全康復,但直言女兒仍有呼吸是其最大的動力,而正是這份樸實的母愛,讓她無視身心疲憊,堅持守護女兒,「她這麼堅持和努力,我都會一直去守護她。」每一次陪伴,都是她對小雪兒的承諾;每一次安撫,都是母愛的本能流露,母愛的本能令她超越崩潰,成為女兒最堅實的依靠。

她對女兒的未來只有簡單的期盼,只希望女兒學會進食、穿衣,或在危急時護住自己,減少對他人及醫護的依賴,「始終我們不可以一輩子陪着她。」小雪兒媽媽自言:「母親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她的堅持是給女兒最好的母親節禮物,這份超越節日的母愛,成為她生命的全部動力,讓她在逆境中閃耀無限的堅韌光芒。

抓緊一絲希望 小雪兒頑強求存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9個月大時的不幸遭遇,徹底改變小雪兒的人生。現時兩歲的她有着頑強的生命力,與終生不可逆轉的傷勢抗爭,在復康黃金期中奮力求生,母親的溫暖對她而言,是每日治療中的一絲希望,與對未來的微小期盼。

關鍵功能無法恢復 脆弱難眠

小雪兒左腦經診斷,懷疑因為受虐待而永久嚴重損毀,不少關鍵功能無法恢復。醫生評估表示,小雪兒的視力僅剩一成,只能看到黑白;聽力雖存,卻無法理解聲音含義,聽到「睇車」也無法反應危險。此外,她語言能力停滯,僅能勉強說出「媽」等單字,且發展遲緩,右手右腳亦失去控制,無法站立或行走,肢體扭曲僵硬,長期屈曲埋下關節勞損與關節炎隱患。醫生坦言,小雪兒需長期治療,目標是讓她「某程度可以基本照顧自己,無須過分依賴醫護」。

小雪兒頭部脆弱無比,稍有跌倒或輕微碰撞,便可能致命,頭盔成為時刻的守護。腳托、膝帶、手掛、腰帶等矯正工具,緊緊包裹着她小小的身軀,試圖穩定扭曲的肢體。矯形師坦言矯正工具不可能舒適,但不能卸下,晚上也要戴着腳托睡覺。她曾全身插滿喉,但已由需要用呼吸機,到現時能自主呼吸,這顯示她有着頑強的生命力。不過,密集治療讓她疲憊不堪,進食流質食物時常因虛弱嘔吐,夜晚難安穩入睡。

痛苦中掙扎 每天四五項治療

小雪兒每日都在痛苦中掙扎。父母和家人帶着她奔波全港,穿梭於治療中心與醫院,每天清晨到夜晚接受四五項治療,假日也不能休息。針灸從頭頂刺到腳底,電療刺激肌肉喚醒沉睡的功能,過程痛苦難耐,偶爾因疲累引發抽筋或嘔吐,但年僅兩歲的小雪兒彷彿明白醫護與治療師的用心和努力,「好像知道大家幫緊佢,佢自己都好努力生存。」

小雪兒在物理治療中努力嘗試控制手腳,忍着劇痛配合每個動作。醫生強調兩三歲是復康黃金期,腦部可塑性尚存,密集治療是她爭取自理能力的關鍵,目標簡單而遙遠:能自己吃一口飯、穿上衣服,或在跌倒時護住脆弱的頭部。但治療艱辛無比,頻密覆診與多重療程,讓小小的身軀承受着超乎想像的負擔。

小雪兒的復康之路充滿未知,終生不可逆轉嚴重傷勢意味着治療沒有終點,自理、智力、情感、炎症、痛症等等潛在併發症為未來蒙上陰影。復康黃金期僅剩一兩年,腦部可塑性正逐漸消退,治療分秒必爭。醫生坦言許多功能難完全恢復,但小雪兒的頑強令所有人都點燃了希望。

議員促提升社區保姆培訓監管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小雪兒疑遭虐待事件至今超過一年,調查仍未有結論。立法會議員鄧家彪積極跟進事件,關注受害家庭困境及託兒服務的漏洞,敦促有關部門加快調查,追究責任,並針對社區保姆服務的不足,特別是嬰幼兒照顧的真空地帶提出改革建議,呼籲提升培訓與監管,防止悲劇重演。

律政司罕有要求法醫為傷情提供意見

鄧家彪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小雪兒案件刑事調查由律政司主導,罕有地要求法醫為女童傷情提供意見,顯示案件的特殊性,然而事發至今逾一年,調查仍未有結論,令人沮喪。他已去函政府促盡快完成調查,「還原事件真相,誰要負責任的就要接受制裁。」他強調須尊重調查結果,由執法部門決定是否起訴及起訴對象。

社區保姆服務旨在補充託兒資源不足,並釋放社區婦女勞動力,但他指,針對0歲至2歲嬰幼兒的照顧需求仍處於真空,全港8.2萬名0歲至2歲嬰幼兒中,僅2,000多個日間照顧服務名額,供求嚴重不足,「相當於每40名適齡嬰幼兒只有1個名額。」

社區保姆服務原設計以3歲以上學童為主,聚焦接送和簡單照顧,現時服務已擴展至嬰幼兒,卻缺乏質素保證與監管,包括沒有強制專業培訓要求。鄧家彪指,保姆未必具備照顧嬰幼兒的專業技能,此外未規定保姆同時照顧的孩子數量,或託管在其家中要有監控設施,出事亦難查明真相,「質素有保證,有事發生才較容易去查明真相。」小雪兒案件暴露服務擴展未配備相應監管,導致有安全隱患。

特區政府為改善社區保姆服務,於去年9月提出新措施,要求保姆接受至少14小時基礎培訓,涵蓋幼兒心理發展、溝通技巧及安全事故處理;照顧特殊需要兒童則需額外4小時進階培訓。鄧家彪肯定此舉,但認為仍遠遠不足,「政府對3歲或2歲以下缺乏專門聚焦。」

倡實施更嚴格培訓

他認為現行培訓未針對嬰幼兒特殊需求,14小時培訓時數無法應對高專業要求,建議設立「金牌保姆」制度,培訓並資助僅限託管0歲至2歲嬰幼兒的保姆,實施更嚴格培訓如增加時數或專項課程,同時要有家居環境檢查,並參考陪月員高薪模式,「政府對高培訓標準的社區保姆,照顧2歲以下嬰兒的可提高資助,變相也是支援社會鼓勵生育。」但同時,他認為立法要謹慎,「如果保姆覺得要求過分嚴苛,沒有人去做,其實對社會也未必是好事。」

相關閱讀:

(有片)今年最暖明星母親節祝福 哪句告白戳中你心?

拒絕「超人」標籤!「90後」媽媽們正在重新定義母親角色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