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奕霞、丁春麗、殷江宏、胡臥龍 濟南報道)被譽為「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存世餘卷最快兩年內將以標點本形式重現。《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項目首席專家、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杜澤遜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介紹,專家們經過四輪審校,目前存卷標點本整理完成,即完成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基因改造」,最快兩年內將陸續出版。 整個項目原計劃用時10年,有望縮短至7年。未來,典籍所有工作完成出版後將實現全部數字化,方便讀者檢索查閱。

一張長條大桌,桌上一摞摞的整理材料,後面的書架上擺滿了《永樂大典》的大開本複製件和縮微複製件。在山東大學文史樓二樓《永樂大典》整理工作處,杜澤遜拿出一冊大開本《永樂大典》,其明黃色絲絹封面盡顯皇家尊貴奢華,正文以明代「台閣體」書寫,工整如木板印刷。
存世僅800餘卷 不足全本4%
《永樂大典》由明成祖朱棣賜名並作序,收錄了從先秦到明初的各種文獻資料。全書共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600年風雨滄桑,經逢戰亂、火災、盜匪、流散,《永樂大典》從成書之初的萬冊巨帙,如今存世僅800餘卷、400多冊,不足全本4%。

「《永樂大典》可以說一半在海外、一半在海內,海內的一半也有一些是從海外回流的。」談及此,杜澤遜亦十分無奈。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永樂大典》224冊,佔存世《永樂大典》的一半以上。但仍有近200冊《永樂大典》散藏在英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公私藏家手裏。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華書局將從世界各地搜集到的《永樂大典》複製品和國家圖書館藏本陸續影印出版。2002年,在《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上,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的仿真影印本首發。

數百專家四輪審校
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由山東大學牽頭,集結全國70餘所高校200多名專家共同攻關,對《永樂大典》進行系統性整理,包括高清影印、標註現代標點、用國家繁體字出版物通用字形予以排印出版、推進數字化等。
「《永樂大典》整理工作首先是加註標點,解決『看不懂』的問題。」杜澤遜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標點、註釋是為了現代人更好地理解和閱讀。「閱讀沒有障礙,才能夠接續傳承,就像寶物一樣,只有接在手上才能傳給後人。」
《永樂大典》涵蓋文史哲、數學、天文、中醫藥、佛道教等多領域,其整理研究工作是大規模、跨地區、跨學科的協同合作工程。
不同學科、行業的200多位專家,採取線上辦公的方式,先把細則梳理清楚,然後根據專業所長,兩人為一組,每人分配兩卷,標點之後再相互復審。兩遍之後,再由骨幹專家「會診」,面對面、一冊冊地覆核。最後,再從200多位專家中,抽100多位定稿專家審校,「這一輪審校完畢,再由骨幹專家復審。合共四輪細緻審校後,才能夠陸續交付中華書局,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本的《永樂大典》。」除了前述專家團隊,還有超過三百名專業人士參與。

拆解引用典籍 料需三四年整理
第二項任務是拆解《永樂大典》引用的典籍,讓其各歸原書。杜澤遜將此比喻為「拆房子」,把拆解出的元素分類。拆出來的典籍很多已不存於世,或者是與現存版本不同,目前已有幾千種書籍被拆分並進行了分類排序。但因《永樂大典》餘卷散失,拆分出的書籍並不完整,如《史記》130卷僅拆出百餘條。杜澤遜說,「拆書」工作基本完成,後續整理研究將更艱巨,預計還需三四年。
在《永樂大典》整理工作處二樓走廊,杜澤遜專門安排了一個複製件展覽,展出的多為流落海外的餘卷複製品。
杜澤遜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收到浙江私人收藏家金亮先生轉贈的兩冊《永樂大典》重抄本複製件。2020年7月,浙江私人收藏家金亮在法國以640萬歐元(約6,500萬元人民幣)拍得兩冊嘉靖年間重抄本,經過百年的流浪,兩冊古籍終於「回家」。
對弘揚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如果發現黃綾子面、寫有《永樂大典》的大開本書籍,請您一定把它拍照發到公共網絡平台。」杜澤遜對着鏡頭展示《永樂大典》複製件,作為一個從事學術、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他非常期盼全部大典早日回歸。
丹青著史,盛世修文。在杜澤遜看來,當今數字化、信息化、國際化,掌握的信息更全,古籍整理手段更高明。
2023年6月1日,在中國國家版本館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向杜澤遜詳細詢問了《永樂大典》的整理出版情況,並一再叮囑要呵護好、珍惜好這些瑰寶,傳承好中華文明。
「文化是靈魂,是根脈!」在杜澤遜看來,《永樂大典》流傳正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歷史典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蘊含民族深邃智慧。不僅有內容價值,更具文化象徵意義,對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信意義重大。
【特稿】承繼絕學 薪火相傳
一冊泛黃典籍,萬千文明密碼。山東大學尼山學堂大四學生繆思有埋首故紙堆三載,接連從《永樂大典》中「淘」出兩篇論文,學年論文考據珍本《啟劄雲錦裳》,畢業論文鈎沉「國朝」文獻。繆思有現已考上杜澤遜的研究生,繼續攻讀古典文獻學。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給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回信中特別提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杜澤遜說,山東大學以文史見長,近年來更加注重古典學術人才的培養,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儲備人才。

「浸泡式」讀原典育國學人才
作為內地高校首創的古典學術人才培養「特區」,尼山學堂自創設便奉行「以典為綱」:每年遴選20餘名癡迷經史子集的學子,以「浸泡式」原典研讀重塑學術筋骨。尼山學堂更是放眼全國延攬名師,其使命之一就是培養能夠「繼絕學、鑄新知」的國學高端人才。杜澤遜是尼山學堂的班主任,也是師生們眼中親切的「堂主」。
尼山學堂的學生絕大部分都參加過國家項目。繆思有初入師門即投身《永樂大典》校理,從標號剪貼到分類考據,更是在200餘位專家字斟句酌的示範中,悟得治學真諦。
「現在參加項目,將來就能主持項目。」杜澤遜深諳薪火相傳之道。他說,培養青年人才就是要在實踐中、在大項目中培養。通過重大項目實踐,尼山學堂已培育出一大批古典學術拔尖人才。「《永樂大典》找了200多位專家,至少有四分之一為尼山學堂的畢業生。」杜澤遜非常驕傲。
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張佳旭眼中,文史樓「校經處」那盞長明燈便是精神圖騰。「杜老師總說我們在為古籍續命。每見他和我們一起伏案校勘的身影,我們都有着強烈的使命感。」
杜澤遜創辦尼山學堂,開創了一條國學拔尖人才培養的成功之路,正如學界預言:「尼山學堂,必出扛鼎之才。」
青絲到白髮 四十年為古籍「續命」
「2004年我和愛人程遠芬教授帶着學生編寫《清人著述總目》,待2023年拿到清樣時,程教授已經退休了。」杜澤遜撫卷長嘆。十九載春秋流轉,當年參與項目的四百餘學人各散天涯。杜澤遜重新寫下80人名單建群,雲端再啟清樣校對。這40巨冊、25,000頁的鉛字間浮動的不僅是墨香,更是一代學人將青絲熬成白髮的堅守。
「醫生救人的命,我們救書的命,是為古書續命。」在杜澤遜看來,搶救瀕危古籍是「救命」,而整理研究則是「續命」。四十年來,杜澤遜帶領團隊整理出版數千種古籍。

在杜澤遜辦公室,一幅《永樂大典》的畫作兩側懸掛着他親撰的楹聯:「規劃看十年以後,實施爭一日之功」。這副警語恰似其學術生涯的縮影:至2025年,杜澤遜主持的《清人著述總目》項目已持續了21年,《四庫存目標註》、《十三經註疏》匯校、《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齊魯文庫·典籍篇》等國家重大工程,最短者三年,最長者已逾二十載。
《四庫存目標註》是杜澤遜耗時十五載完成的巨著,系統梳理6,793種古籍版本,被學界譽為「四庫學里程碑」。編纂過程中,他慧眼識珠,從大連圖書館藏本中鑒定出孔尚任失傳已久的《節序同風錄》。
除夕夜仍有學生堅守校勘
《山東文獻集成》是另外一部凝聚了杜澤遜無數心血的作品。他帶領團隊歷時6年,整理影印1,375種瀕臨失傳的山東先賢著作。該書成書200冊、32萬頁、逾億字,每一部典籍都經過嚴謹考訂,堪稱齊魯文化的「基因庫」。
「一年365天,『校經處』的燈都亮到晚上11點後,甚至除夕夜也有學生堅守。」杜澤遜說,2012年啟動的《十三經註疏》匯校點校工程,一套木刻版有一萬多個版面,每個版面要校三遍,需要校勘的版本有十五到二十種。初步核算,假如一人校勘需要450年。為完成項目,團隊由15人變成了35人,每天校對4小時,寒假、暑假加班加點。
「文史樓只是一個根據地、指揮所,我們還有大量的人分散在全國各地。」在杜澤遜的介紹下,每一個重大項目都有幾百人的微信群。他就像一個「高級指揮官」調度各支隊伍,通過科學分工高效完成古籍整理。面對《後漢書》120卷點校的浩大工程,杜澤遜建了一個100多人的大群,校勘培訓後,5個月完成版本校勘工作。
自費墊資十萬發勞務費
除了費時,杜澤遜坦言,修訂、編纂古籍圖書需要面對經費壓力。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費80萬元(人民幣,下同),假設拿出30萬元發勞務費,35人按照每月600元發放,僅能維持一年多。經費捉襟見肘,僅是《清人著述總目》修書期間,杜澤遜自掏腰包墊資十多萬元。
杜澤遜還向外「化緣」,幸得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的部分支持,方使「校經處」燈火不滅。杜澤遜坦言,若無國家或地方上的資金支持,修書很難順利完成。說到動情處,這位花甲學者目光灼灼,呼籲有更多社會力量加入:「既護典籍,更育人才!」
這樣的堅守,讓人想起1994年季羨林先生對杜澤遜的勉勵:「冷板凳要坐下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板凳一坐卌載冷,但冷板凳下焐着中華文脈的熱血。如今,62歲的杜澤遜也像當年的季先生一樣,帶領着一批批年輕學者,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耕耘,讓沉睡的文字重新煥發生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