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準科威特漁業轉型需求 最快2027年落戶 產量可升數倍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本周六(10日)將率領商貿代表團前往卡塔爾和科威特訪問,成員包括30多位香港工商界和專業界領袖,和20多位來自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內地企業家,涵蓋金融、工商、貿易、基礎建設、創新科技、能源、運輸物流等範疇,是李家超首次帶領內地企業參加,以發揮香港「一國兩制」下內聯外通的優勢,體現「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見另稿)。目的地之一的科威特,規劃基建投資規模高達6萬億美元,但該國九成漁農產品依賴進口,政府與民間合力推動漁業轉型,有在香港流浮山經營漁場的港商把握商機,向當地輸出集約型養殖技術,四噸水體即能養殖1,500尾石斑,滿足當地食家的果腹之慾。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科威特經濟蓬勃,但在淡水稀缺的情況下,九成漁農產品都依賴進口,位於香港流浮山的「泉一國際」在特區政府及本地漁民團體支持下,與科威特展開合作,冀將全套「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搬運至中東,為當地合作機構提高數倍產量,未來更有機會在開啟養殖蝦場、魚類病理快測等其他領域合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參觀泉一國際在香港的養殖場,甫步進鐵皮工廠後發現別有洞天,養殖魚的生猛活躍不輸海魚。漁場主要養殖的花尾龍躉和藍鑽斑均因高品質的肉質而備受青睞,同時漁場的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具低水耗、高產量特點,令經營始終保持良好,這亦是日後與科威特展開合作的基礎。
「廟細」產量大 四噸水體養逾千魚
泉一國際水產獸醫及系統顧問陳子浩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表示,「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可24小時不間斷運作,首先通過微濾機去除大顆粒雜質,再用蛋白分離器清除溶解有機物,最後通過生物過濾技術,利用特殊細菌分解氨等有害物質。「儘管養殖場靠海,我們並不依賴外部海水,養殖池中的水是用自來水加上包裝海鹽,經過系統持續過濾,一個池可以養三個月甚至六個月。」
正因為始終保持優良的水質,漁場的養殖密度很高,「想像一下,如果在大海裏面有四噸水,這個範圍裏可能只會見到兩三條魚,這裏卻有一千多條。這個就是室內循環養殖的精髓,怎樣用最少的空間、最少的資源,養到最多的魚。」
促成泉一國際與科威特合作的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執行會長陳博智指出,香港和科威特都面臨資源限制—香港缺土地,科威特缺水,香港高密度、低資源消耗的養殖模式正適合他們的需求。「當地希望有人為他們提供『一站式』養殖解決方案,包括技術、人員培訓和運營支持。特區政府亦積極爭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機,雙方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透過走訪業界,陳子浩發現,科威特地處波斯灣末端,從事捕撈漁業的地理位置不算優越,早期還有一定數量的魚排養殖,但上世紀末當地政府基於環境保護下,收縮相關業務,目前包括魚類在內的九成以上糧食都依賴進口。同時,科威特水資源非常匱乏,現有養殖漁業主要靠抽取地下水,這一水源同樣需要節制開採,故急切透過科技手段解決糧食供應問題。
與港人同愛石斑 技術轉移較易
陳子浩續指,循環水養殖並非近期問世的科技,不同國家均有適應當地情況的相關技術,但剛好科威特人與港人一樣偏愛石斑魚,技術轉移時無需經過太多調整,已可適應當地所需品種。「他們當地食用的品種和我們差不多,很喜歡吃石斑魚、鯧魚,甚至馬友。歐美地區也有成熟的養殖技術,但他們多數養三文魚,屬冷水品種,技術方面和石斑魚這些熱帶魚還是有些差別。」
目前雙方已簽署保密協議書,短期內還會繼續簽署戰略協議,預計港式養殖場最快可於2027年初在科威特落成,有望在合作機構現有基礎上提高數倍產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