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年輕學生在工作中得到培養鍛煉,成為古典學術拔尖人才。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臥龍 攝

一冊泛黃典籍,萬千文明密碼。山東大學尼山學堂大四學生繆思有埋首故紙堆三載,接連從《永樂大典》中「淘」出兩篇論文,學年論文考據珍本《啟劄雲錦裳》,畢業論文鈎沉「國朝」文獻。繆思有現已考上杜澤遜的研究生,繼續攻讀古典文獻學。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給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回信中特別提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杜澤遜說,山東大學以文史見長,近年來更加注重古典學術人才的培養,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儲備人才。

「浸泡式」讀原典育國學人才

作為內地高校首創的古典學術人才培養「特區」,尼山學堂自創設便奉行「以典為綱」:每年遴選20餘名癡迷經史子集的學子,以「浸泡式」原典研讀重塑學術筋骨。尼山學堂更是放眼全國延攬名師,其使命之一就是培養能夠「繼絕學、鑄新知」的國學高端人才。杜澤遜是尼山學堂的班主任,也是師生們眼中親切的「堂主」。

尼山學堂的學生絕大部分都參加過國家項目。繆思有初入師門即投身《永樂大典》校理,從標號剪貼到分類考據,更是在200餘位專家字斟句酌的示範中,悟得治學真諦。

「現在參加項目,將來就能主持項目。」杜澤遜深諳薪火相傳之道。他說,培養青年人才就是要在實踐中、在大項目中培養。通過重大項目實踐,尼山學堂已培育出一大批古典學術拔尖人才。「《永樂大典》找了200多位專家,至少有四分之一為尼山學堂的畢業生。」杜澤遜非常驕傲。

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張佳旭眼中,文史樓「校經處」那盞長明燈便是精神圖騰。「杜老師總說我們在為古籍續命。每見他和我們一起伏案校勘的身影,我們都有着強烈的使命感。」

杜澤遜創辦尼山學堂,開創了一條國學拔尖人才培養的成功之路,正如學界預言:「尼山學堂,必出扛鼎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