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恐龍是激發無數孩子想象的遠古生物,亦是科學思維的啟蒙導師。1.2億年前的遼寧曾是恐龍天堂,我國科學藝術家與科學童話作家攜手,今日選址香港全球首發《遼寧美 1.2億年前的生命奇觀》一書,同步推出簡體、繁體及英文版。新書發布會上,多名專家學者及培僑中學學生共同感受時間與生命的奧秘,透過科學藝術這一古老敘事,基於最新科研成果,探索物種、自然環境與文化交織的獨特遼寧美,激發青少年創意思維與科學探索興趣。


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關蓉暉發布會發布會致辭時表示,該書是遼寧省域品牌敘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由遼寧省社科聯與科學藝術研究和創作機構PNSO聯合推出。書中收錄110多幅科學藝術畫作,生動再現1.2億年前遼寧大地的恐龍、翼龍及古爬行動物的生命圖景。她指出,中國是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已命名恐龍逾300種,而遼寧是中國恐龍骨骼化石最豐富的三大省區之一。遼寧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區出土大量化石,被譽為「世界級化石寶庫」,其科研價值影響全球。

書本作者、被譽為「中國恐龍畫第一人」的科學藝術家趙闖,曾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科學院等頂尖機構合作,為古生物研究提供科學復原支持。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真正進入恐龍世界,你會發現它遠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多彩。」書中許多恐龍形象為首次繪製,部分曾用於學術論文發表。趙闖強調,恐龍既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又是科學思維的載體,「就像一個破案過程,通過化石推測生物全貌」。
趙闖強調,真正的恐龍世界並非電影中的蠻荒景象,而是絢麗多彩的生態系統,「翼龍有艷麗頭冠,多數恐龍體型如非洲小鹿,遼寧化石如時間膠囊,保存了完整的生態畫面」。而遼寧化石的發現深刻影響全球學術界,如改寫了現代生物學中,鳥類的分類被歸類為恐龍後代。「小時候鳥類演化還是謎,如今遼寧化石揭示了羽毛的過渡形態。」他舉例,中華龍鳥的羽毛呈「小雞仔」色調,而小盜龍的羽毛在光線下會呈現五彩斑斕的黑,「像蜂鳥一樣閃耀」。此外,遼寧發現的素食翼龍、雜食性迷你甲龍「遼寧龍」,均顛覆傳統認知。
通過科學藝術,趙闖將億年前的生命奇觀呈現於讀者眼前,不僅還原恐龍外貌,更揭示生物演化的科學邏輯,為青少年開啟一扇探索自然與科學的窗口。趙闖以神州龍為例,僅憑後腿與骨盆化石,便需推測體型、羽毛覆蓋程度等細節。「通過同類恐龍的對比,我們能還原其流線型身軀與修長雙腿,甚至奔跑時的姿態。」趙闖希望通過書本,帶領孩子「穿越」至恐龍時代,在其心中埋下科學探索的種子,主動了解古生物復原背後牽涉的複雜科學,在認識生物演化的結構規律過程中,建立起自身科學推理的實力。

港生:「堅定未來攻讀生物學,為國家科學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
今日發布會,除科學藝術家趙闖分享恐龍復原的科研成果外,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區志堅、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李秀國等嘉賓亦在座談會上,從歷史文化視角深入剖析遼寧在考古學研究與中華文明溯源方面的雙重價值,與會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展現出對科學與歷史的濃厚興趣。主辦方又向與會嘉賓及培僑中學贈書,學生們更獲贈精心設計的恐龍拼圖和模型,將這場科學盛宴的記憶帶回家中。

培僑中學中二生張凱晴和蔡圳煒在收到禮物後,急不及待地開始拼裝恐龍模型。張凱晴表示:「講座開場的遼寧紀錄片,讓我看到了國家在新質生產力的成就。科學家們展示恐龍復原過程,更讓我對這些遠古生物產生濃厚興趣。」她提到,科學家們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將化石轉化為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嚴謹的科學精神令她深受感動。「這次活動讓我真切感受到自然與生命的奇妙,也更加堅定了我未來攻讀生物學,為國家科學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

談及講座中最難忘的內容,兩位同學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恐龍的消化習性。蔡圳煒分享道:「趙闖老師講解的恐龍吞食石子助消化行為,以及大部分恐龍體型都不大等知識,完全顛覆了我對這些遠古生物的認知。」他對活動講者提到的「了解過去才能創造未來」這一觀點深有感觸,「書中詳細的恐龍演化時間線,以及科學家們如何通過化石推斷恐龍特徵、生活年代的研究方法,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古生物學的大門。這些系統性的科學知識,極大地激發了我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熱情,並增加了未來在這個領域發展的信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