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永愛)5月9日至10日,舞劇《天下大足》將在深圳濱海藝術中心歌劇廳上演粵港澳大灣區首秀。《天下大足》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主創團隊為基礎班底打造,聚焦大足石刻背後的建設者,以舞蹈藝術演繹大足石刻及相關人物故事。「大足石刻」,這件承載着千年文化的藝術瑰寶,將與舞台藝術完美融合,在灣區觀眾的翹首以盼中,將再次掀起國風美學的新潮。

舞劇《天下大足》劇照。受訪者供圖
舞劇《天下大足》劇照。受訪者供圖

石刻走下崖壁 再現「崖上眾生相」

舞劇《天下大足》從生動的石窟藝術中汲取創作靈感,用舞劇喚醒沉睡的文物,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通過現代舞台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大足石刻中的各色人物造像躍然於舞台之上。北山第125龕媚態觀音、北山第113龕水月觀音、石篆山12號龕的志公和尚、寶頂山第17號龕的吹笛女、第20號龕養雞女、牧牛圖、沽酒女等各色形象,都在舞劇《天下大足》中得以藝術還原,讓造像走下崖壁,走上舞台。

領銜主演孟慶暘、朱瑾慧、何仲達、郝雪瑞分享如何將石刻造像轉化為舞台藝術的靈感與挑戰。(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永愛 攝)

舞劇分10個篇章呈現,緣起、擔山、採蓮、煙火、傳承,到小滿、無常、覺悟、若水、不息。在開鑿場景的舞蹈中,演員們用剛健有力的舞姿,展現出重慶男兒的陽剛力量感,透過他們手中的鎚子、鑿子,彷彿可以看到千年前熱火朝天的開鑿現場。而在表現煙火人間的片段,舞蹈則充滿了生活氣息,展現出宋朝川渝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的幸福生活。大足石刻群的豐富景象讓崖壁上的大足石刻「活」了起來。

7日,舞劇《天下大足》深圳主演見面會在深圳舉行。(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永愛 攝)
舞劇《天下大足》劇照。受訪者供圖

主演分享將石刻轉化為舞台藝術

7日,舞劇《天下大足》深圳主演見面會在深圳博物館金田路館(歷史民俗)舉行,領銜主演孟慶暘、朱瑾慧、何仲達、郝雪瑞分享如何將石刻造像轉化為舞台藝術的靈感與挑戰。當舞劇《天下大足》的現代舞台藝術遇見深圳博物館的古代文物珍藏,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就此開啟。舞劇《天下大足》將沉睡的石刻造像化作靈動的舞姿,用現代藝術語言重現大足石刻的千年神韻。深圳博物館的《「契齋藏印」展覽》以篆刻為主題,展現印章方寸之間的文人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裏觀眾既近距離地觀賞了深圳博物館珍藏的契齋印章,又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劇場裏活化文物的震撼演繹,獲得全方位的文化體驗。

領銜主演孟慶暘在劇中將演繹媚態觀音,盡顯東方韻味。(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永愛 攝)

此外,金石藝術講座《崖壁上的永恒》由大足石刻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研究館員趙崗主講,為觀眾深刻解讀了大足石刻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內涵,揭秘現代科技如何守護千年文化遺產。專業的學術支持,詮釋了舞劇《天下大足》藝術創作的深度。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