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喬輝)當清晨的陽光還未灑滿醫院,中國援盧旺達醫療隊的中醫科醫生鄭磊已經來到診室,整理當日的工作安排。而他的診室外,來就診的患者已排起了長隊。

在不到20平方米的診室內,擺放了3張床、2把椅子,最多可以同時為8位患者進行中醫理療。「膝蓋退行性病變可以通過針灸緩解症狀」「你的腰椎間盤有點突出,趴到床上去等待治療吧」……鄭磊穿梭在患者間,耐心地傾聽每一位患者的病情,為他們提供細緻的診療建議。

盧旺達位於非洲中東部,全境多山地和高原,被稱為「丘陵之國」。「在這個地勢崎嶇的丘陵地區,當地有關節痛的居民比較多,針灸、小針刀等中醫療法對治療關節疾病比較有效。」鄭磊說。

在鄭磊辦公室的牆上,掛着一幅盧旺達地圖,上面用記號筆畫了許多小圓點。「這些小圓點標記的是患者從哪裏來。」鄭磊說,有的患者家在200多公里外,來醫院要公交車轉摩托車走8個多小時,標上他們從哪裏來,可以提前為他們下次來治療安排好時間。

「90後」醫生鄭磊,不僅是盧旺達患者信賴的醫生,還成為了不少患者的朋友。「有患者推薦親戚朋友來找我看病,還有患者邀請我去他們家做客,感覺我和患者們的距離更近了。」鄭磊說。

在中國(內蒙古)第25批援盧旺達醫療隊中,有一批像鄭磊一樣的青年醫生,他們在非洲大地播撒下健康和友誼的種子,在援外醫療的工作中譜寫着青春之歌。

醫療隊中的骨科醫生魏興華來到盧旺達後,發現當地常見上肢骨折的患者,其中又以兒童居多,然而在盧旺達基本戈醫院,應對這類骨折的常規治療手段——閉合複位與夾板外固定術,卻因醫療物資匱乏難以開展。魏興華深知,每一刻的延誤都可能給骨折的孩子帶來難以預估的影響。他迅速組織隊友,穿梭於醫院的各個角落,尋找可以製作夾板的材料,將看似無用的材料變成外固定夾板。

在治療中,魏興華握着患兒的骨折處,一邊施力推動骨折部位複位,一邊輕聲安撫着患兒,用夾板固定好後,他仔細檢查每一個固定環節,確保夾板的位置和固定力度都恰到好處。當家長看着孩子複位完好的X光片,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豎起大拇指,用真摯的語言表達着對醫療隊的感謝。

除了投身於繁忙的日常診療工作,醫療隊的麻醉科醫生盧海林還肩負起教學帶教的任務。當地醫生對區域神經阻滯麻醉了解較少,盧海林便利用手術間隙,手把手教他們。基本戈醫院麻醉科主任阿德西揚學習勁頭十足,向盧海林提出「只要有區域神經阻滯麻醉操作,務必提前通知」,通過多次跟台學習,已初步掌握了神經定位要點。

在工作間隙,盧海林還開展了「中文小課堂」。從基礎問候語「你好」「謝謝」,到與醫療相關的「紗布」「酒精」,盧旺達醫護人員學得十分認真,常笑稱「學中文比記解剖圖還上癮」。

醫療隊員們還走出醫院,進入盧旺達的學校、企業開展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3月底,醫療隊來到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市郊區的一所學校開展義診,這是一所從幼兒園至初中的學校,學生多來自周邊經濟困難家庭。

口腔科醫生劉建偉和馬薩卡醫院口腔科醫生以趣味互動的形式進行健康宣教,他們手持牙齒模型演示「圓弧刷牙法」,孩子們爭相模仿動作。手術室護士張婧則通過「七步洗手法」教學,帶領師生們練習,在朗朗上口的洗手口訣中強化手衞生意識。

隨後,醫療隊為288名貧困學生和68名教師開展體檢與健康諮詢,並為他們逐一建立健康檔案,方便後續跟蹤反饋。義診總計篩查出高血壓、帶狀皰疹、腹部疝氣、骨折後畸形癒合等病例10餘例,醫療隊現場提供治療建議並安排後續到院診療。

「能為孩子們送去跨越國界的健康禮物,感覺非常有意義。」參加義診的醫生劉震說,援外的日子,有語言不通、物資短缺帶來的不便,但更多的是攻堅克難、救死扶傷帶來的成長,作為青年醫生,就應該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