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冶、林凱 長春報道)春日暖陽下,位於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的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鳥鳴喚醒。14.4萬公頃的濕地上,白鶴、白頭鶴、灰鶴如約而至,與數萬隻大雁、野鴨共同編織出一幅「萬鳥翔集天際線」的生態畫卷。每年春季,這些「空中精靈」沿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北上,而莫莫格濕地正是牠們遷徙途中重要的「加油站」。壯觀景象背後,凝聚着多年堅持生態修復的努力。

●途經鎮賚的遷徙鳥類。 香港文匯報記者盧冶 攝

白鶴是世界極危物種,數量極為稀少。走進莫莫格濕地,遠遠便能聽到陣陣清脆的鶴鳴聲,或低頭覓食,或引頸長鳴。「在這裏,抬頭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鶴群在天際盤旋,低頭又能在水岸邊捕捉牠們覓食、嬉戲的瞬間,真是震撼又治癒。」一位來此觀鳥的資深愛好者曹陽激動地說。

春迎「鶴群盛宴」 監測總數逾25萬

據了解,鎮賚縣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白鶴之鄉」稱號。這裏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白鶴種群遷徙停歇地,也是國內公認的最佳白鶴觀測地之一。根據莫莫格保護區長期監測數據顯示,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白鶴在這裏春季停歇期。牠們在此覓食、補給體力,為接下來的旅程和即將到來的繁殖季做最後準備。當地4月下旬進入候鳥遷徙高峰。今年,通過多方監測發現,在此停歇的白鶴種群已達4,000隻,創下歷年停歇數量新高。

●潘晟昱(前排左一)與王波(前排左二)共同放飛救助的白鶴。香港文匯報長春傳真

此外,當地每年春秋兩季在這裏停歇的白頭鶴超過1,800隻,灰鶴數量超過5,000隻,東方白鸛最高停歇記錄超過2,000隻。「截至目前,已監測到白鶴、灰鶴、東方白鸛、白枕鶴、大雁、野鴨等超過305種鳥類抵達濕地,今年監測總數超過25萬隻。」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王波介紹。

加強人類活動管控 禁開墾捕獵

壯觀景象背後,是多年堅持生態修復的結果。莫莫格保護區面積佔據鎮賚全縣總面積三分之一,曾幾何時,保護區也曾面臨過植被退化、生態功能下降的嚴峻考驗。

近年來,鎮賚縣委縣政府、保護區管理局圍繞「水、草、鳥」三大核心要素,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包括濕地水系連通、退耕還濕、河道治理、植被恢復等,取得了顯著成效。「鶴不落無寶之地,這裏的生態承載力已今非昔比。」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白城護飛隊隊長潘晟昱說道。

潘晟昱說,「我們這裏結合降水情況科學調控水位,為候鳥停歇、覓食提供了更好的生境。」 除此之外,王波介紹,目前保護區內多隻東方白鸛營巢繁殖,遷徙水鳥監測工作已經全面啟動。

同時,保護區還加強了人類活動管控,劃定了核心保護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全面禁止開墾、捕獵等破壞生態的行為。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2年,該縣林草局共受理野生動物損毀農作物案件182宗,累計補償面積6,121畝,補償金額396萬元(人民幣,下同)。潘晟昱認為,這樣的政策很好地化解了居民與鳥類的矛盾。

村民吃上「生態飯」 提供住宿鳥導等服務

候鳥南北遷徙,帶動了濕地周邊旅遊業的升溫。隨着莫莫格的知名度不斷提升,觀鳥遊客數量年年攀升,周邊村民們紛紛吃上了「生態飯」 ,不少村民開設起觀鳥民宿,提供住宿、鳥導、農家土特產銷售等服務。隨着觀鳥棧道、全景濕地科普館的投用,當地2024年接待中外觀鳥遊客2.4萬人次。

「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春天扛着『長槍短炮』來鎮賚觀鳥,專業的設備要放一整個汽車後備箱。」鎮賚縣的士司機王大哥說,每年4月份,他的收入都要翻倍,「有時候我還化身『鳥導員』,載他們去鳥最多、風景最好的地方,還會提供講解服務。」

毗鄰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莫莫格蒙古族鄉烏蘭昭村,於2022年爭取資金建設了烏蘭民宿,發展起了鄉村旅遊。據悉,烏蘭民宿能同時接待200多人就餐、40人住宿,民宿自2023年五一開始經營,當年年底就收入30多萬元。

無人機巡護衛星追蹤 構建「天地空」防護網

科技護飛也為遷徙保駕護航。無人機巡護、衛星追蹤、生態緩衝帶,共同構建起「天地空」立體防護網。依託「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在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白鶴群悠然自得,衛星追蹤顯示,大部分白鶴選擇鎮賚作為遷徙「中轉站」,每年停歇期超100天。

「今年新規劃的3處夜棲安全島和5公里生態緩衝帶,將進一步降低人類活動對候鳥的干擾。」潘晟昱說。衛星檢測也是保護鳥群重要手段,科研人員在放歸救助的白鶴時會為其佩戴追蹤器,通過追蹤器採集相關數據,能夠了解牠們的遷徙路線、種群狀態,繪製白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的完整遷徙路線,為制定更科學的保護策略提供數據支撐。

「在2021年時,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救助了一隻受傷的白鶴。經過治療後,這隻白鶴體能恢復,具備了放歸條件。為了了解白鶴遷徙的信息,在白鶴放歸前,工作人員為牠佩戴了環志和衛星追蹤器。從追蹤器記錄的數據來看,這隻白鶴於翌年4月3日再次回到莫莫格。」潘晟昱說。

「你護牠,牠年年回來!」

看見之前來過的鳥再回來,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白城護飛隊隊長潘晟昱最開心的事。「鳥通人性,你護牠,牠年年回來!」潘晟昱感性地說道,「其實鶴和人一樣,都有感情,甚至比人類還重感情。」

●潘晟昱鏡頭下的白鶴。香港文匯報長春傳真

潘晟昱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講述,白鶴在繁殖季節會與配偶建立長期穩定的伴侶關係,通常一生只選擇一隻配偶,且配偶死亡後不會重新配對。這種忠誠度在動物界中較為罕見,甚至超過人類。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拍攝到的一家三口白鶴,牠們行為與人類家庭結構相似,成年鶴對幼鶴的呵護和人類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相同。成年鶴會將食物嘴對嘴餵給幼鶴,春季後,成年鶴北遷與幼鳥依依不捨地分別,那個溫馨場面,讓人動容。」潘晟昱表示,這些瞬間不僅讓他深受感動,也增強了他的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除了白鶴,東方白鸛也是莫莫格保護區的「明星物種」。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數量稀少、對棲息環境要求極高。「由於牠喜好在高高的樹尖或高大的輸電鐵塔上築巢,不僅不好找,安全系數也低,我們為東方白鸛搭建了人工招引巢。看到牠們安然育雛,我們感到無比欣慰,也更加堅定了保護好這片濕地的決心。」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王波說。

話你知:白鶴為何極度瀕危?

全球九條候鳥遷徙大通道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通道是過境鳥類數量最多的,特別是鶴類的聚集地,其中白鶴為極度瀕危物種。

太「挑食」 繁殖能力弱

白鶴為什麼極度瀕危呢?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白城護飛隊隊長潘晟昱解釋,由於長途遷徙行為、獨特的飲食習慣,還有特殊的繁殖等規律,就是注定白鶴繁殖能力不強。「白鶴每年需往返飛行1萬公里,繁殖遷徙路徑長且繁殖能力弱,每年最多成活一隻幼鳥。過去,全球有三條白鶴遷徙通道,但因戰爭、自然環境變化、氣候變化和人類獵捕等因素,東部遷徙種群以外的兩條路線上的白鶴幾乎消失。目前,全球關愛候鳥的組織和個人正致力於保護這條遷徙通道上的白鶴。」

去年中俄聯合調查顯示,全球白鶴種群數量超過6,700隻,為目前監測到的白鶴種群總數量最高紀錄。此外,潘晟昱還分享了一個「冷知識」,造成白鶴瀕危還有一個原因是白鶴太「挑食」,「白鶴對食物很挑剔,吃食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很少吃魚蝦,只有在繁殖期才吃一點魚、螺,但牠的遷徙路徑長,對體力和食物的尋找都是一種挑戰。此外,在遷徙期牠容易聚堆,如果這個地方發生化學污染或者禽流感等影響,對這個種群就有嚴重的威脅。」

相關閱讀:

【神州行走】打造世界級IP 「恐龍之鄉」這樣玩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