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在成功打造及運營非遺街區永慶坊後,廣州時隔5年又推出一個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商旅聚集區—花廳坊。今年「五一」假期,這個以900餘年古村火村為基底打造的花廳坊正式開放,除了嶺南古村建築,花廳坊還引入非遺手工、技藝和美食,英歌舞、龍獅、國潮武術等非遺表演不間斷上演,吸引大量中外遊客。

舞龍活動來到遊客中間,可近距離感受和欣賞。(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攝)
「空中飛獅」傳統非遺表演。(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攝)

圩場變非遺街區 古村煥新活力

進入花廳坊大牌坊後,一面寫有「有比火村更火的村嗎」的牆體,讓不少遊客會心一笑。在牆體左側,極具嶺南風格的粵劇行頭塗鴉,融合了現代動漫潮流元素,遊客紛紛駐足。

900多年古村火村經改造煥發了新活力。(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攝)

記者了解到,花廳坊位於黃埔區雲埔街道火村,該村是廣州現存歷史最悠久古村之一,距今已經900年的歷史。據村民介紹,以前的「花廳坊」是村裏的「商業區」,村民經常在大樹底下交易買賣。如今,花廳坊通過「修舊如舊」的修繕策略,保留獨特的古建築群的街巷風貌,同時融入現代商業元素,打造首個嶺南特色「非標」文旅商業街區。據悉,花廳坊長約400米,寬約15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絕大多數古建築保持「一」字形街,呈「塘-祠-宅-山」梳式布局,包含9個文物、1個傳統風貌線索、24個歷史風貌建築以及新建商業建築。

圖為廣州新打造的文商旅聚集區花廳坊。(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攝)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的升級改造中,古法手藝結合現代「黑科技」,復刻了每一塊磚雕、每一處灰塑;採用原始拆解積木式方法,標記每一塊磚瓦,並原樣運輸到新址復建;專門開窯,請村民指導燒制,百分百還原修復建築使用的特製紅磚。得益於此,花廳坊完整呈現了歷史遺留風貌,保留居民生活記憶。

非遺展演成為文旅「流量密碼」

五一期間,花廳坊全面對外開放,引入了眾多具有嶺南特色的非遺文化和線下表演活動。記者3日晚在現場看到,英歌舞表演團隊在花廳坊巡遊表演,密密麻麻的遊客聞聲而來,一路看一路跟拍,氣氛熱鬧。在隨後的龍獅表演中,20多名年輕的舞獅小夥兒或輪番上陣,或互相配合,精彩的表演贏得陣陣掌聲,現場的小朋友遊客尤其興奮。記者了解到,表演團隊中,不乏金獅獎金獎得主,他們表示,來到遊客當中來表演和互動,很享受這個過程。

英歌舞表演吸引了大量遊客觀眾。(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攝)

遊客當中,家庭出遊的佔較大比例,現場甚至還有外國人,他們特意在中國朋友的引薦下,來到花廳坊體驗,感受中國非遺的魅力,和隱藏在廣州街區的煙火氣息。

雖然這裏是嶺南特色街區,但並不保守,在餐飲方面,全國主要菜系的門店,都能在這裏找到。中外遊客在這裏大飽眼福之餘,還可以大飽口福。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