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姬文風)本港近年日益關注學童精神健康,但較少檢視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他們成長中要面對經濟壓力、社會排斥,以及家庭功能失調等挑戰,直接影響未來發展。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進行研究,訪問逾500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發現他們的抑鬱或焦慮傾向,比一般家庭兒童更高,希望感則顯著較低,對未來較為悲觀。研究建議強化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支援,從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家庭支援、學校制度與社區層面,多元角度建構支援網絡,實現更包容和公平的成長環境。

團隊於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進行研究,探討包括劏房家庭、新移民家庭、持雙程證家庭、綜援家庭及單親家庭的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生活狀況,並比對一般家庭兒童數據,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之數據。受訪者包括530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以及108 位來自對照組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
精神健康方面,研究顯示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抑鬱傾向、焦慮傾向之平均分數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希望感則顯著低於對照組。從希望感的分類來看,「低希望」的弱勢家庭受訪者佔 6.1%,「輕微希望」多達 64.7%,「中度希望」及「高度希望」的不足三成。此外,高中組的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其抑鬱、焦慮傾向顯著高於其他組別、學業壓力較高,網絡成癮傾向亦較明顯。
研究又指出,認為自身生理狀況較差的弱勢兒童及青少年,其抑鬱與焦慮傾向更為明顯。感到不被接納或遭遇欺凌,以及承受較大學業壓力的兒童及青少年,出現抑鬱或焦慮風險亦相對較高。
協會建議應改善弱勢學童的生理健康狀況,加強體適能及運動的支持,設中學生課後支援計劃,並宜應深化「三層支援模式」,設立「高風險學生名冊」、文化適應評估工具及教師培訓指引,以助識別及支援高風險學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