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李陽波、丁春麗 北京、陝西、山東連線報道)「青年者,國家之魂。」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考察調研,鼓勵現場青年創新人才,「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在以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行業中,中國青年重任在肩。
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三位從事科技科研工作的青年接受了香港文匯報訪問。身在最前沿行業,向新而行追求卓越,他們更深切體會到腳踏實地方能行穩致遠,熱愛與堅持,方能進而有為。
攻堅克難逐夢宇宙 擦亮中國探月「眼睛」
「我的身體沒辦法穿梭宇宙或是順着洋流暢游海底,但我的研究可以。」
每每談起自己「逐月」的研究方向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嬌嬌的眼眸中總會閃爍出月亮般的光輝。「夜空多麼浩瀚無垠,這顆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如此閃耀,而我能做的,就是更加清晰地『看見』她。」

作為空間探索的關鍵組成部分,遙感圖像智能處理一直是全球各國競相發展的熱點領域。在遙感圖像智能處理的大方向下,李嬌嬌專注於高光譜圖像高精度重建與精準解譯,一路過關斬將連續攻克了多項難關。2020年,在計算機頂級會議IEEE CVPR主辦的NTIRE比賽中,光譜重建賽道吸引了清華大學、斯坦福、ETH等來自世界各國的名校角逐。最終,李嬌嬌和她的學生團隊在該賽道獲得世界冠軍。「在業界,我們認為這個技術應用範圍很廣,比如可以裝載在華為手機上,或是進一步在現有星載傳感器的基礎上提升其性能等。」
研製算法 攝錄月背國旗
隨後,憑藉着出色的科研能力,李嬌嬌得以開始參加包括「深空探測的智能化處理」等國家重點項目。近年來,她先後主持、參與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成果應用於TH-3、天問二號、高分二號、資源三號、西電一號等衛星。在探月項目中,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嫦娥八號任務副總師薛長斌等前輩被李嬌嬌極大地觸動,「這些優秀又謙遜的科學家激勵着我在科研這條道路上付出更多努力。」

在「嫦娥六號」探秘月背任務中,李嬌嬌的博士生導師李雲松教授團隊負責完成了着陸器全景相機圖像壓縮算法的研製任務。該團隊研製的壓縮編碼單元的全景相機,清晰地記錄了五星紅旗首次在月背徐徐展開的精彩瞬間,並成功拍攝到高清晰度的國旗照片。這也讓李嬌嬌對於未來充滿信心,她計劃進一步把圖像處理的算法與前端的傳感設備結合起來,做成基於計算成像和智能處理的一體化系統,這樣可以更好地完成深空探測等任務。
堅定科研方向 攻堅克難
「科研的道路是始終艱辛的,尤其面對一些世界公認的難題時。在攻堅克難的過程中,首先要沉下自己的心,不能浮躁,必須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看到回報。」李嬌嬌表示,特別是要堅定自己的科研方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研究可以給國家的重大需求或者任務提供可靠技術,不能輕易放棄。
「天空地海」智能管理 AI識別護航候鳥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年輕人要擁有敢闖敢拚的心,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向着成為一名生態衛士的目標不斷奔跑。」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過去生態監測主要靠人力,現在逐步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平台。」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傑所說的一體化監測平台,是該保護區搭建的智能化多維監測系統,近200處智能攝像頭組成的監控網絡實時追蹤鳥類活動,開展火情防控、資源管護。該系統每年產生2,800G環境影像數據,60萬條觀測紀錄在此匯聚成黃河口的「生態基因庫」。
11年寫下40本觀測筆記
2014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畢業後,趙亞傑來到黃河三角洲上的鹽鹼地,一頭扎進了熱愛的生態保護事業。

黃河三角洲多灘塗、濕地,巡護監測是候鳥保護的有效手段。這項略顯枯燥的工作,趙亞傑已經堅持了11年。春季,她穿着連體橡膠褲,扛着監測設備,觀察記錄鳥兒行蹤;夏季,她蹚水探查濕地,用GPS定位每一處巢穴;秋季,她採集鳥糞樣品並及時送檢,加強禽流感檢測及防範;冬季,她對保護區內越冬候鳥進行全面調查,掌握其取食特點、夜棲需求……
11年間,這位「80後」科技工作者走過1.2萬公里巡護路,寫下40本觀測筆記。從東方白鸛破殼新生,到黑嘴鷗在黃河口安家,都在趙亞傑的筆記中留下細節描述。
助力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
打造智能化管理平台,也是趙亞傑和團隊的努力方向,例如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合作,研發應用鳥類智能識別系統。她帶領團隊運用AI技術認鳥、數鳥,並全國性首創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繁殖行為AI識別技術,準確分析成鳥、幼鳥的生活習性,指導東方白鸛野生種群的保護工作。
在科技護航下,尤其是隨着AI技術的應用,監測中心對鳥類數量的監測越來越精準,保護區鳥類種類從187種增至374種,東方白鸛繁殖幼鳥數累計達3,724隻,黑嘴鷗繁殖種群達10,000餘隻,丹頂鶴越冬數量高達389隻。這些數據不僅為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奠定基礎,更助力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我會用心用情保護好這裏的生態環境,呵護好濕地中的生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趙亞傑說。
科研創業沒有捷徑 保持思考超前布局
「AI需要務實的理想主義者,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清華大學的極客文化深刻塑造了邵天蘭的科技創業之路。大學期間,他加入系科協軟件部,在充滿創新氛圍的團隊中參與開發多個趣味項目。「同學們能把普通作業做出炫酷的遊戲,甚至徹夜優化代碼,完全超過課程考核要求,不求回報,真心喜歡!」梅卡曼德(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邵天蘭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多年後,當年科協成員已湧現出AI芯片、VR、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明星創業者,而他則選擇以機器人技術為支點,踐行「科技推動產業升級」的初心。

醉心專業學習 把握技術趨勢
從清華到慕尼黑工業大學,邵天蘭的學術軌跡始終圍繞機器人領域展開。他系統學習了機械、電子、控制等交叉學科知識,並深入鑽研機器視覺與機器學習技術。「當年的狀態是每天都在「惡補」,每天坐車上下課都在看書。」專業學習唯有努力,沒有捷徑。最終,邵天蘭以近半課程滿分、最高等級成績畢業。碩士畢業後,邵天蘭加入德國頂尖機器人公司,負責當時全球最先進協作機器人的軟件、算法核心研發。

科技領域的創業同樣沒有捷徑。2016年,他回國創立梅卡曼德,致力於推動智能機器人無所不在的存在,用AI與機器人技術為工業機器人裝上「大腦」和「眼睛」。經過八年發展,這家脫胎於清華80平米實驗室的初創企業已成長為超過500人的國際化團隊,其中碩博技術專家佔比近三分之一,平均年齡30歲。團隊成員既有行業資深專家也有應屆畢業生,形成多層次技術攻堅力量。
邵天蘭將成功歸因於對技術趨勢的精準把握:強化學習與仿真訓練賦予機器人更流暢的運動能力,視覺語言多模態大模型能讓機器人初步理解指令、執行多步驟複雜任務,而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則讓機器人能完成疊衣服等複雜操作。
冀實現機器人低成本普惠應用
「我們一直堅持全球化。」目前,梅卡曼德已經是全球AI+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獨角獸企業之一,也是唯一在全球市場規模化落地的具身智能企業。邵天蘭和團隊感受到更強烈的前行緊迫感。在他看來,未來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用的組件——移動能力、操作能力、感知和決策能力,它們能快速、靈活地組合出適合特定場景和任務的機器人。「通俗來講就是讓機器人能用起來,能幹活。」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團隊正通過多模態大模型提升機器人的傳感、感知、規劃決策等能力,目標是實現「低成本、高智能」的普惠應用,成為人人可用的智能幫手。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