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民青局海內外交流項目 3才俊悟人生方向
今日是五四青年節。青年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不遺餘力支持青年深入認識國家及世界發展大勢,培育香港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和具正向思維的新一代。多名曾參加民青局內地或海外實習計劃的青年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享道,深入的實習讓他們看到了更廣人生舞台,有人更通過參與實習計劃確認或轉變人生方向,立志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推廣的社工,或從追求物質富足的工作轉而努力投身創科,用科技改善人類生活。他們藉五四青年節的時機寄語同輩,希望大家用探索的心態學習和體驗不同文化,用「危中有機」的心態去面對國際環境的挑戰,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甚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願中國青年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
2024/2025年度已有約4,800個青年順利完成了有關的實習項目,較前一個年度的2,900人大幅上升逾六成半。多名參加過實習計劃的青年日前分享了他們在各自實習項目中的難得體驗與得着。
隨聯合國組織赴尼泊爾研究水質
香港中文大學環球商業學大三學生李傑正透過「民青局—聯合國義工實習計劃」在尼泊爾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實習,接觸當地水質文化研究,業餘時間亦到尼泊爾的7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參加當地的宗教節日,「完全是不同的文化,生活節奏也不同,但令我反思人生,物質上未必很富足,但精神上也可以很快樂。」李傑正以前覺得自己會做投資銀行,但現在希望多接觸科技相關的領域,今後用科學改變更多人生活。
師從專家 實習莫高窟講解員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三年級學生賴志賢在「敦煌青年實習計劃2023」中成為一名敦煌莫高窟的講解員,「我曾經在海事博物館了解到國家海上絲綢之路與香港的淵源,這也令我對陸上的絲綢之路產生好奇。」在為期6個星期的實習期間,賴志賢有一半時間跟專家學習,認識莫高窟約30個洞窟,隨後他就接待許多前來參觀遊客,讓他感到頗有成就感。他希望將自己在敦煌的所見所聞所學帶給香港的青少年,「大家會明白中華璀璨文明和文化遺產,這也是作為中國人感到很自豪的事情。」他亦有興趣考慮到內地當老師,教DSE課程,希望能成為兩地交流的橋樑。
社工畢業生取經 文化融入關懷服務
前年從社工專業畢業的鄧雪兒,參加了民青局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2023動力啟航——天津實習團」,為期37日。在天津紅橋區橙意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實習,令她了解到內地社工在傳統節日中對社區居民的關懷服務,其中更深入融合了傳統文化的元素,「香港可以借鏡,譬如我們在香港生活多年,知道端午節要吃糉,但對背後的故事,或者其他的傳統習俗不太了解,在天津的社區則會先給居民講解這個傳統節日,我也現場做了近100個香囊送給居民,很難得的體驗。」
這次經歷,讓鄧雪兒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回港後,她選擇從事與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社工工作,現在經常入校為學生開展文化工作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