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報道,5月2日晚,以「文藝賦美 運河有戲」為主題的流動音樂會在大運河杭州段上演。一艘搭載着10多名弦樂演奏員的遊船,從拱宸橋碼頭出發駛向香積寺碼頭。沿途,演奏員們帶來《採茶舞曲》《藍色多瑙河》等中外曲目,奏響大運河千年藝術文脈。
杭州鋼鐵廠工業遺存變身大運河杭鋼公園,保留了高爐、焦爐、筒倉等標誌建築,生活嘉年華、草坪音樂會接連上演;杭氧老廠房變身武林之星博覽中心,通過「博覽+商業」的運營模式,打破傳統商業界限……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畔的文化項目不斷湧現,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等7個各具特色的博物館相繼建成。
在大運河畔居住了10多年的居民葉閔便是這段變遷的見證者。在得知當晚有表演後,她吃過晚飯就沿着運河「尋蹤」。
「2005年我剛搬來的時候,周邊還有很多工廠舊址。後來隨着河道治理的推進、申遺的成功,大運河變得越來越好,人氣也越來越旺,周邊的博物館成了我常帶朋友打卡的地方。」葉閔說。
南上北下,船來人往,大運河宛如一條紐帶,將沿岸民眾的生活緊密交織。
「千年大運河不僅運輸貨物,也讓各地的文化得以傳播、交融。」杭州市拱墅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姜國祥表示。
談及舉辦運河音樂會的初衷,姜國祥直言,希望通過文藝賦美的形式,吸引民眾、遊客多停留一小時,進而拉動經濟消費。
「在大運河畔,文化遺產是景,居民生活是景,遊客也是景,這種主客共享的模式,是大運河獨有的。」姜國祥期待更多人來杭州「走大運」。
夜幕降臨,「交響遊船」緩緩行駛在大運河上。演奏員們坐在遊船的甲板上,奏響動人旋律,吸引兩岸的行人駐足。
拱宸橋畔一家茶館的老闆廖雲芳倚靠在自家茶樓的欄杆上,一邊飲茶一邊欣賞。在運河邊經營了十幾年茶館的她,格外鍾情運河的夜晚。
「我最愛運河的夜晚。聽着河流聲、船隻行駛聲,愜意極了。交響遊船為運河增添了新的韻味,我期待更多人能領略運河不同風貌的美。」廖雲芳如是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