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僖)根據統計處資料,香港215,000名、也即約1/5兒童生活在貧窮家庭,當中37,080名15歲兒童領取綜援。社協委托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於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進行《香港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狀況研究》,成功訪問638名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發現逾七成受訪兒童對未來低希望,健康、心理、社交、行為、抑鬱及焦慮等均明顯低於對照組兒童。社協建議各界對弱勢家庭兒童提供全方位支援,讓他們擁有更包容和公平的成長環境。

中大研究團隊,共收集640名受訪兒童及青少年的資料,其中有效樣本為638名。受訪兒童及青少年的年齡範圍介乎5至20歲,平均年齡為11.2歲,樣本涵蓋兒童至青少年的不同年齡層。受訪者包括530名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108位來自對照組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

研究發現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在多個生活品質範疇均顯著低於對照組家庭,特別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情緒與表達、自主性、家庭關係與家庭生活、經濟資源、社交支持與學校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最為明顯。在精神健康方面,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抑鬱傾向、焦慮傾向之平均分數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希望感顯著低於對照組。從希望感的分類來看,「低希望」的弱勢家庭受訪者佔6.1%,「輕微希望」的受訪者多達64.7%,「中度希望」及「高度希望」的受訪者不足三成,顯示大多數弱勢兒童及青少年希望感較低,對未來較為悲觀。在網絡成癮風險上,達到網絡成癮的臨界水平的弱勢兒童及青少年(即總分得分大於或等於28)佔弱勢兒童及青少年樣本19.7%。

研究發現,弱勢累積種類與生活品質之間普遍存在顯著負相關,顯示隨着弱勢類型數量的增加,兒童及青少年的生活品質(健康、心理、社交與教育等)顯著下降。在其他精神健康與行爲因素方面,弱勢種類越多者,在多數心理(例如希望感、抑鬱及焦慮傾向)或行為(例如網絡成癮風險)指標表現顯著不利傾向。

受訪弱勢學童愈年長,生活品質及精神健康越差。他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自我認知、家庭關係與家庭生活、經濟狀況與學校適應在不同教育程度的兒童及青少年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高中生的分數顯著較低,生理及精神健康狀況較差,並且對自我能力的評價較低,家庭生活、學校適應及經濟狀況亦面臨較大挑戰。在精神健康方面,高中組的抑鬱傾向、焦慮傾向顯著高於其他組別、學業壓力較高,網絡成癮傾向亦較明顯。

研究建議以「多層次、跨領域、針對性」為原則,強化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支援,從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家庭支援、學校制度與社區層面,多元角度建構支援網絡,實現更包容和公平的成長環境。

建議擴展學童營養計劃,提升學童生理健康。為改善弱勢學童的生理健康狀況,政府應重新審視現有營養資助計劃,擴展至非午餐時段,減少營養斷層,並設立「學童早餐站」、推行「學生早餐券」與「課後餐券計劃」等措施。建議加強體適能及運動,強化弱勢學童健康。為提升弱勢兒童的運動參與度與身體發展,應推行「動態課堂」、提供「體育消費券」,並加強對不同年齡層兒童服務需求的評估,確保弱勢學生能公平參與社區體育與發展服務。

社協建議政府深化「三層支援模式」識別支援高風險學生,應深化模式針對性,發展以社會處境為導向的精神健康教育內容,並引入「弱勢家庭識別因子」作為風險評估工具。當局應提供家長情緒支援與應對課程,設立「高風險學生名冊」、文化適應評估工具及教師培訓指引,提升整體校園支援效能。

建議營造非競爭學習氛圍,設外展隊助高風險家庭。學校應加強精神健康教育,推動家長教育、減少過度競爭與課業壓力、強化反歧視文化與欺凌處理流程,並優化教育心理服務及網絡成癮防治。在社區與服務機構層面;當局應成立「家庭精神健康外展服務隊」,建立「區本精神健康支援協作網絡」,並擴展共創明「Teen」等跨界合作計劃。

建議設立中學生課後支援計劃,增加學習支援。因應學業壓力對弱勢學童情緒的影響,政府應着力減輕學業壓力和提供課後學習支援,包括增加學習資助、延長服務時間、開放校園設施,並推行「中學生課後學習支援計劃」和補底性小班教學。此外,亦應加強功課輔導、提升學習津貼、檢討網費津貼金額,優化社區學習空間(如「社區客廳」),減低家庭社經地位差距導致的學習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