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恒基地產昨日(1日)起至下周一(5日)於中環The Henderson 頂層宴會廳Cloud 39 舉行「李兆基博士紀念展——和光同塵」,首次展出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創辦人、大紫荊勳賢李兆基的私人珍藏和真跡,已有逾11,000名市民登記參觀,網上登記參觀時段已全部額滿。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在展覽廳見到多位市民、學生在場緬懷李兆基精彩一生。他們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希望將李兆基「授人以漁」的精神和溫暖傳遞給下一代,更有市民讚揚李兆基是愛國愛港、心繫家國的偉大企業家,認為正是這種精神令他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李兆基博士紀念展—和光同塵》昨天開幕。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攝

「李兆基博士紀念展—和光同塵」展覽分為「志存高遠」「開基創業」「福澤延綿」及「潤物無聲」四大篇章,回顧李兆基的創業歷程,聚焦他的管理哲學、重現他的辦公室場景,展示他的家族照片與生活點滴,以及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的善舉。展覽首次公開李兆基的珍貴藏品,如從順德家鄉金舖隨行而來的金秤、日常隨身攜帶的懷錶等;還有多幅珍貴照片和來自家人、受資助學生的信件。展覽亦設紀念花園,供公眾獻花致敬。

在「潤物無聲」展區,展板上的一幅中國地圖展現了李兆基多年來在中國各地不同的慈善項目。在展板前瀏覽許久的吳先生表示,李兆基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擔當和愛國愛港精神的企業家。多年來,李兆基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幫助了無數人,其中不少受助者已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吳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社會責任感強 助企業發展壯大

「李博士的慈善事業不僅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責任感,也反映了他對香港和國家的熱愛。」吳先生說,「也正是這種心繫社會、胸懷國家的精神,使得李博士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一名親身參與過李兆基多個慈善項目的老員工楊先生同樣感慨道,李兆基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心繫祖國的愛國愛港企業家。他憶述,2008年汶川地震時,李兆基捐款支援災區,楊先生作為領隊帶領150名義工親赴四川購置帳篷、發放物資等,李兆基之後更親赴四川,為大家加油打氣。他還提到李兆基的「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縣百萬農民及萬名鄉村醫生培訓」項目,資助內地鄉村醫生培訓、農民轉型,他還被派往實地考察善款的落實和培訓成效。楊先生認為,這種務實的商人情懷,不僅令李兆基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也令他在參與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助無數學子圓夢 時刻關顧基層

30多名來自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學生、校友和家長昨日亦到展覽廳向李兆基表達感謝、寄託哀思。書院的校友吳小姐表示,自己中學起就受到李兆基獎學金的資助。

●受資助的書院校友吳小姐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攝

她坦言,自己中學時期因家境困難,每年學費對家庭造成壓力,幸得獎學金全額資助,六年未繳分文。這份支持讓她專注學業,最終考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成為家中首位大學生。如今她即將大學畢業,並將重返母校李兆基書院任教中文,決心延續「授人以漁」精神,將這份溫暖傳遞給學生。

中六學生冼同學提到,展覽中李兆基與家人的溫馨互動令她印象深刻,「他既是商界巨人,也是慈祥長輩。」他兼顧事業與家庭的精神值得學習。

●李兆基書院師生。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攝

特地從英國飛回香港參加李兆基公祭的馬小姐,1984年受李兆基資助入讀牛津大學法律系,昨日與90歲的父親一同觀展,緬懷李兆基。她說,自己一直留在英國發展,李兆基的資助計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了牛津大學的學歷背景,自己得以進入全世界最大律師樓、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機構。她回憶自己參加過的牛津大學校友聚會:「學生輪流介紹自己,個個都說『李博士改變了我一生』。」

市民陳小姐特意帶7歲的女兒參觀展覽,希望後輩認識這位「以人為本」的企業家。她分享,展覽中李兆基的家庭照令她動容,「他嚴謹卻不失慈祥,顛覆了我對『富豪』的想像。」陳小姐說,希望女兒學習李兆基「樂於分享」的品格,未來回饋社會。

在煤氣公司任職十多年的梁小姐,難忘李兆基對員工的關懷細節。她回憶自己數次在股東會後接觸李兆基的場景,李兆基總會親切詢問:「食咗飯未?有冇帶飯盒?」這份對基層員工的體貼令她感動。對展覽中提到的「絕世好老闆」的評價,梁小姐表示認同:「他看事物既宏觀又細緻,是難得一遇的領導者。」

●梁小姐讚揚李兆基關顧基層。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攝

默默助學數十載 受助者長成播種者

李兆基生前以教育為火種,燃亮無數青年的人生,改寫他們的命運、幫他們完成夢想,更在他們心中埋下報效國家、回饋社會的種子。「李兆基博士紀念展─和光同塵」第四章「潤物無聲」的展板中,展出多封受李兆基資助學生的來信,這些信件跨越數十年,有些已經泛黃,但文字裏卻保存着穿越時空的感恩與不願辜負。有學生在李兆基資助下於內地求學見識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表示會以李兆基為榜樣,為社會、祖國作貢獻。

●展覽展出多件李兆基私人珍藏與其「高光時刻」的照片。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攝

寫信時正在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三年級就讀的羅彩瑚在信件中附上了自己充滿陽光笑容的照片,展現出青春洋溢的積極狀態。她在信中感謝李兆基的資助,讓她和其他獎學金獲得者可以見識祖國發展、開闊眼界,「希望不負期望,未來為國家在國際舞台上出一分力。」

感恩四叔善心 誓為社會作貢獻

蘇可蔚在信件中坦言自己出身普通家庭,雖然父母努力工作,但送子女出外留學仍是遙不可及的事,感謝李兆基設立的獎學金令她可以在牛津大學完成學業。父親在她畢業的那天語帶激動地說:「我的女兒竟然畢業於牛津大學,這是我做夢也沒有想過的,現在我的人生已無憾了!」蘇可蔚感謝李兆基給她改變人生的寶貴機會,「您的恩情我會一直記住,我希望在自己的崗位服侍他人,提拔後輩,以作為對您的報答。」

●來自受資助學生的感謝信。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那年仲夏改寫了我的一生,賦予我追尋知識與夢想的機會。李博士對我的知遇之恩、再造之恩、永世難忘。」岑中天的信件分享了自己的全家福,向李博士匯報自己的近況,「當日在您面前戰戰兢兢的學子,現在已成為一對小孩的父親。我會繼續在李博士給我的基礎上貢獻社會,並積極行善,將這份善心傳遞下去。」

2005年被北京大學錄取的李燕霞,當年曾向李兆基寫信,感謝李兆基的資助,減少了家人的不少負擔,讓她可以安心讀書,「我承諾在未來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中,必定盡己所能、全面發展,秉承李兆基中學的精神,不負眾望,爭取好成績!」

●「福澤延綿」的展板中,展示李兆基和孫輩在一起的照片,與子孫們的分享感言。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攝

2003獎學金得主吳宇欣在2006年畢業之際向李兆基寫信表達感恩之情,「今天,我順利畢業,完成了大學學位課程。未來的日子,我希望利用二十年來所學的知識去貢獻社會。」

一封封手寫書信靜置在展覽廳的玻璃櫃中,靜靜訴說着施恩與感謝的故事,當年的受助者,今日逐漸長成為播種者、奉獻者、回饋者,他們正在社會的各個崗位上,傳遞着李兆基的善心。

相關閱讀:

李兆基博士紀念展 緬懷「四叔」傳奇一生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