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平理
近年來,愈來愈多以遊戲包裝、帶有「以小博大」賭博成分的夾公仔遊戲在香港迅速流行,吸引大量大小朋友沉迷其中,甚至引發成癮問題。香港文匯報早前揭示,有上班族為此年花10萬元,更有小學生長期投入零用錢,造成經濟負擔和心理依賴,甚至與家人產生磨擦。對於這一現象,特區政府應從立法監管、加強學校教育及家長管教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解決變相賭博成癮問題。
目前,香港對夾公仔機的監管尚屬空白,導致部分商家利用機器的難度設定和誘人獎品吸引玩家,造成變相賭博。參考新加坡、泰國等鄰近地區經驗,特區政府應重新考慮透過立法作出監管,包括規範獎品價值上限、設定玩家年齡限制,並要求商家公開成功概率,避免玩家因「小甜頭」而持續投入;甚至考慮將夾公仔機納入《賭博條例》監管範圍,防止其成為青少年接觸賭博的溫床。
學校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陣地,特區政府應將夾公仔成癮問題列入學校教育內容,包括通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幫助學生認識沉迷的風險,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輔導。同時,學校可鼓勵學生參與健康的休閒活動,例如體育運動或藝術創作,替代對夾公仔的依賴。
而家長的角色至關重要。許多未成年人沉迷夾公仔是因為缺乏正確的金錢觀念和家庭監督。特區政府應透過學校加強對家長的宣傳教育,鼓勵家長主動了解子女的消費習慣,設定零用錢限額,並引導他們理性消費。此外,家長可通過親子活動增進溝通,幫助子女建立健康的興趣愛好,遠離成癮行為。
夾公仔成癮問題不僅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還可能衍生家庭和社會問題。特區政府應借鑒國際經驗,通過立法、教育和家庭三方協作,為年輕人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唯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這一現象的蔓延,守護下一代的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