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橫琴辦主任、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聶新平向記者介紹深合區最新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帥誠 珠海報道)「機遇灣區」「機遇香港」「機遇澳門」主題採訪活動昨日走進珠海。在天沐琴台合作區規劃展覽館,廣東省橫琴辦主任、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聶新平表示,琴澳間的通關便利性進一步提高,吸引愈來愈多澳門居民在橫琴創業、就業、生活,橫琴的含「澳」量愈來愈足。為進一步便利澳門居民往返,目前深合區正與國家移民管理局、澳門一同推動全國首個雙向「刷臉」(免出示證件)通關措施過境,預計有望在今年10月實現。

「今年第一季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GDP增長9.7%,財政收入增長8%,外貿進出口增長一倍,整個指標發展勢頭越來越好。特別是澳門單牌車數量和澳門居民數量,增長都達到40%,」聶新平介紹說,目前在合作區工作、生活的澳門居民超過兩萬人,澳資企業超過6,000家,去年澳資企業增加值逾30億元人民幣。

續優化分線管理 便利人財往來

作為連接琴澳的核心樞紐,去年以來,橫琴口岸相繼啟用30條「聯合一站式」客貨車查驗通道和隨車人員驗放廳,琴澳間的通關便利性進一步提高,吸引愈來愈多澳門居民在橫琴創業、就業、生活,橫琴的含「澳」量愈來愈足,「如今執委會中澳方人員已經超過三分之一,我們每天一起工作,一起討論、研究問題,推動項目建設,效率和融洽度也愈來愈高。」

如今,深合區進入第二階段建設,圍繞「澳門+橫琴」新定位,執委會將不斷優化分線管理政策,便利兩地居民往來、資金往來,以及推動各種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動。聶新平表示,橫琴同樣歡迎香港青年來合作區創業,目前會為在當地的港資企業及創業青年,提供普惠性支持政策。

橫琴口岸通關人次突破700萬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橫琴口岸通關人次突破700萬,再創新高,車輛超過60萬架次。其中澳門的居民佔整體通關人次的四分之一,達164萬人次,同比增長58.9%;澳門單牌車通關量佔三分之一以上,達48.7萬輛次,同比增長45.2%,兩項數據也均刷新歷史紀錄。

「目前,我們正與國家移民管理局、澳門一同推動全國首個雙向『刷臉』(免出示證件)通關措施過境。免掏證已經在一些口岸實現了,但只實現了單邊免掏證。我們預計今年10月就能實現琴澳『刷臉』通關。」聶新平說。

澳門特區政府此前透露,澳門治安警察局及保安部隊事務局與內地相關部門年內將在橫琴口岸旅檢大廳啟動建設46條合作查驗自助通道及6條人工通道,新建的合作查驗自助通道將推出「刷臉」(免出示證件)通關措施,同時年內升級橫琴口岸原有自助通道亦具備同一功能,增加「無感通關」體驗,進一步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持續優化「虹膜通關」措施,今年研究將「虹膜通關」擴展至非本地居民;持續研究擴展「自助過關通道」適用人群,讓更多外籍旅客享受便捷高效的通關體驗,便利人員在粵港澳大灣區流動。

「機遇灣區」「機遇香港」「機遇澳門」主題採訪活動自4月23日到29日舉行,來自近30家中央媒體、廣東媒體和港澳媒體的百餘名記者,通過數據挖掘、案例解析、人物專訪等維度,多角度、全方位報道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揭示粵港澳三地未來合作的趨勢以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布局,同時展示在大灣區進一步融合過程中香港所面臨的難得機遇。

打造中葡經貿交流服務中心 助力企業「出海」

在天沐琴台合作區規劃展覽館,聶新平透露,橫琴與澳門正共同打造中葡經貿交流服務中心,聯動澳門與巴西、葡萄牙等國家,為出海到南美、拉美國家的企業,提供包括稅務、法律、商務、翻譯、人才等全方位服務,未來亦會出台相應政策支持更多企業「走出去」。

●天沐琴台合作區規劃展覽館內,展示了各種琴澳產業合作成果,圖為芯片產品展示。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去年12月,習近平主席考察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時表示,「澳門+橫琴」正在成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實現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平台。聶新平表示,習主席這一番寄語,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們已聯手澳門,共同打造中國與葡語西語系國家的經貿交流服務中心。」

橫琴打包 澳門上機 飛抵拉美

該中心將聚集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源,在巴西、葡萄牙等國家進行實體化運營,提供一站式服務。企業到這些地方開展業務,可以獲得中心提供的稅務、法律、商務、翻譯、人才等全方位服務,「有些服務是免費的,有些是市場化運作。」聶新平說,未來還會出台相應政策,支持更多企業走出去。

「特別是澳門機場貨運業務潛力很大,未來還計劃開通直飛拉美的航線,對於企業和拉美之間的經貿往來會有更大的助力。」聶新平透露,目前澳門機場在橫琴建立了前置貨站,企業產品在橫琴打包後直接拉到澳門上飛機,「現在很多企業到橫琴落戶,大多數也是看中了澳門和東南亞、拉美國家的這種經貿聯繫,希望在這裏發展跨境業務,拓展國際經貿合作,在這方面我們會全力做好服務,發揮好超級聯繫人的作用。」

聶新平又提到,目前橫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佔全國的一成,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在廣東省僅次於深圳,財富管理機構亦陸續在澳門拓展市場,他認為橫琴可以與香港在財富管理方面展開合作,同時歡迎香港相關機構到橫琴發展。

澳企研「器官修復再生系統」 豬肺離體6小時仍鮮活

一個在腔體外呼吸的豬肺和一顆在容器中過濾血液的豬腎臟,在約25度的亞常溫環境下過了6小時依然保持着鮮活功能,這畫面並非來自科幻電影,而是真健康(廣東橫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正在實時演示的「器官修復再生系統」。

「我們自主研發的儀器,可以為離體器官創造接近生理狀態的環境,最大程度確保離體器官常溫攜氧保存不損傷,以『最鮮活』的狀態進行移植,大大降低術後缺血損傷等併發症的發生概率。」真健康(廣東橫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張昊任介紹,該儀器甚至可以對一些原本不可移植或質量較差的器官在體外進行修復,讓這些「邊緣器官」得到充分利用,大幅提高捐獻器官利用率,有效緩解器官短缺難題。

●「器官修復再生系統」維持豬肺離體後的鮮活程度。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穿刺手術導航定位 精準下針

在展廳另一側,工作人員在電腦屏幕上選定肺部穿刺位置後,真健康研發的「穿刺手術導航定位系統」自動規劃好路徑,精準將機械臂移動到醫學假人的身體相應位置,此時再由醫生手動將穿刺針刺入假人,過去傳統穿刺手術最難的環節便完成了。

●「穿刺手術導航定位系統」。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現場,有記者體驗了手動操作穿刺針,發現機械臂精準固定穿刺位置後,即便是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外行人也能成功一次將針插入。

「與常規CT引導方式相比,該產品可以顯著提高成人肺及腹部實體器官穿刺手術的一次到位率,減少進針次數和CT掃描次數。」真健康(廣東橫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李冀釗介紹,目前該產品已在近70家醫院開展臨床應用,實施手術近4,000例,成功率100%,得到臨床醫生的高度認可。

記者了解到,這家由澳門企業家創辦的「澳人澳企」位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控制為核心技術,專注於軟組織穿刺診療、器官修復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首批「上市後備企業」、潛力獨角獸企業。其澳門子公司(中國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也被澳門特區政府認證為「潛力型科技企業」。

橫琴企研自動化設計工具 助國產芯片開發提速

「利用現有製程實現效能提升 30%(相當於兩次迭代效能),讓國產12納米的芯片發揮出 6 納米芯片的功效。」珠海凌煙閣芯片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自研電子設計自動化(EDA) 工具,助力解決我國高端集成電路產業鏈的痛點。

●珠海凌煙閣芯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CEO李宏俊。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來自台灣的珠海凌煙閣芯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CEO李宏俊早年在歐美日韓等有過十餘年工作經歷,2018年回到上海建立團隊,成立之初團隊僅有5人,2020年6月他們來到橫琴,正式創立珠海凌煙閣芯片科技有限公司。

「剛來時這裏連路都沒有,但我參觀了這裏的海岸線後就決定留下來了。」李宏俊形容,橫琴和澳門是一個有着夏威夷海灘風景、白天像硅谷一樣集聚國際人才、晚上又像拉斯維加斯一樣繁華的勝地。

之所以選擇橫琴,李宏俊有着更遠大的目標—立足粵澳深度合作區,匯聚全球產業資源、人才與頂尖技術,打造中國高端芯片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台。落地橫琴的短短5年時間,凌煙閣團隊已從5個人發展到200人,去年營收也突破了5億元(人民幣)。

「在這裏我們可以吸收來自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人才,可以對接深圳快速增長的市場,同時橫琴的政策支持也非常重要。」李宏俊透露,過去三年公司已獲得獎補總額1,406萬元,而凌煙閣也不負眾望,通過提升高端芯片設計與晶圓製造自主化水平,助力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從根源上解決卡脖子難題,將國內晶圓廠良率提升至國際水平。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