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爺兵

某些人經常指摘傳媒記者不重視TVB攝製的音樂綜藝節目《中年好聲音》,甚少報道或刊登該節目的消息。可是有港人指出,某些傳媒的報道因「時移勢易」的大環境下態度早有所改變,就算是以前很多報章的娛樂版亦是「不紅不報道」,並不是傳媒記者的問題,報章老闆也有自己營銷立場,誰不希望自己投資的報章能「大賣」?任何新聞消息報道,讀者們都是以吸引到他(她)們的眼球而決定購買,從來都是讀者群「說了算」。

也有音樂人說:「過去不少人是以『翻唱』某些歌曲,以展示他(她)們的唱功,當然有個別的表現出色,然而卻只限於很個人的,被大部分歌迷認為『唱功』不及原唱者;其實音樂或歌曲是沒有—定的『標準』,重要的是唱者能否引起其他人有一種『共鳴感』!況且很多人對某些音樂和歌曲都有個人的主觀立場或感受,根本沒有對錯之分。舉例說,已故樂壇天后梅艷芳在翻唱某首歌曲時,觀眾和歌迷聽到的是梅艷芳原有的聲調,雖不是原唱者,不過梅艷芳在演繹歌曲上有她的情感和表達,這些都是跟原唱者的不同。」

音樂友人續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乃是香港樂壇的『高光時刻』,歌星和作曲填詞人可謂『人才輩出』,歌星們都擁有『名成利就』的『本錢』,雖然至今這些一切一切已是『往事只能回味』了,但不能否認的是不管是觀眾、歌迷也好,他(她)們都印象深刻。不少音樂人也忘不了某年鄧麗君和徐小鳳合唱《游龍戲鳳》,以及當年樂壇天王天后曾多次合體演唱等等,無奈現世代只能聽到的是『舊歌新唱』,儘管有人覺得歌曲的旋律令他(她)們有一種『回憶殺』的情懷,不過大家渴望的是『新歌新詞』的誕生,重現樂壇的高光繁盛時刻!」

有電視台製作人指縱使電視台有意「翻製」很多不同類型的節目,但現實問題是幕後製作人員的思維及才華,是否有「新學」的在支持?而且電視觀眾對製作的節目亦非「—成不變」,而是有所期待的。觀眾的最大權利是能「選擇」,既然認為香港的電視節目「無睇頭」,自然選擇內地的電視節目,覺得選擇較多,這也是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