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瑩茵 河北報道)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和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牧闊別9年重逢,於前日走進河北傳媒學院(簡稱河傳),聚焦影片《都靈之馬》展開了一場探索電影本質的深度對話,並以此契機建設河傳國際導師庫,搭建國際交流橋樑。蘇牧圍繞影片展開詳細分析,提出「偉大的電影是預言」,電影通過影像語言向觀眾傳遞警示。貝拉·塔爾分享電影創作秘笈,強調回歸生活本身才是電影創作的真諦,並關注中國青年導演,鼓勵青年電影人跳出固定創作模式,找到自己的「語言」,跟着情緒走,用心去創作。
貝拉·塔爾是匈牙利國寶級導演,以其極簡主義風格、哲學深度與標誌性長鏡頭美學,成為當代電影史上最具作者性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以黑白影像、緩慢節奏和存在主義思考著稱,《撒旦探戈》更被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蘇珊·桑塔格譽為「過去十五年來最經典、成就最高」的電影藝術標杆。
電影創作沒有「食譜」
貝拉·塔爾在座談會上以烹飪類比電影創作:「拍出一部優秀的電影沒有固定的方法,不像是做飯,沒法按照固定的步驟。」他反對過度理性分析,認為電影的核心在於是否傳遞真實的情感和意義,「若作品無法打動自己,便是失敗。」
溯源電影創作時,貝拉·塔爾指出,創作的契機往往誕生於那些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當創作者被某個瞬間擊中,產生強烈的傾訴慾,並意識到這段經歷可能引發他人共鳴時,電影便成為承載情感與哲思的絕佳載體。但他同時強調,電影絕非脫離現實講故事,我們只有足夠了解生活本身和生活的邏輯後,才能拍出好的電影。貝拉·塔爾堅信,生活本身是最豐饒的創作源泉,「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細節都是有意義的。」 他表示,即便是生活中一堵靜默的牆,也暗藏表達空間的資訊。「只有善於使用生活中的元素,才能讓不同國家背景的觀眾看懂電影。」這種對日常元素的巧妙捕捉與應用,才是打破文化隔閡、實現地域情感共鳴的關鍵。
針對行業內「唯故事論」 的創作傾向,貝拉·塔爾犀利點評,刻意的戲劇化編排與真實生活相差甚遠,忽略了生活真實的模樣,難以引起共鳴。回歸生活本真,擁抱生活的原生質感,才是電影創作的真諦。
應扎根本土文化
自退居幕後,貝拉·塔爾將創作熱忱傾注於電影教育領域,始終與青年導演保持緊密對話。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坦言,「我是一個『過去』的導演,年輕人代表的是未來,我重視未來。」在他看來,世界上的每個個體都有獨特的性格,因此電影教育絕非灌輸嚴格的創作流程。他堅信,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因材施教,要引導青年電影人「找到自己的聲音,自由地發揮思想」。
對於藝術風格,貝拉·塔爾特別強調,他期待每位導演有自己的風格,而非一味地模仿,不同國家的文化土壤孕育出各異的藝術表達,電影人理應扎根本土文化,「用自己的語言拍自己的電影,表達自己的故事」。在他眼裏,最好的電影表達是人類共同擁有的感受,是可以跨越文化藩籬、走進全球觀眾心底的。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注目未來」單元評審,他向青年導演們發出誠摯寄語:「電影創作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語言』,不要盲目迎合主流審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