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少年2》 於北影節舉行映後交流。 主辦方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安夏)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4月26日舉辦動畫電影《雄獅少年2》露天放映活動。影片出品人、監製張苗與青年導演湯琰導演、扎西甲木措等齊聚映後交流,共同探討國產動畫的現實表達與文化傳承。

和一眾神話改編動畫電影相比,《雄獅少年》系列電影將傳統文化作為敘事內核。從南派舞獅到傳統武術,影片聚焦兒童、城鄉變革、打工人等議題,以更為現實和充滿煙火氣的故事切入,深入觸碰當代人的生活痛點,引發觀眾的共鳴,也賦予了國產動畫電影更多的可能性。

當問到影片如何將寫實和寫意巧妙融合時,張苗認為,在美術表達上,團隊一直在堅持本土化探索。而動畫的獨特優勢在於既能記錄真實的嶺南騎樓與上海弄堂,又能用詩意畫面喚醒文化記憶,例如獅頭毛髮的精細刻畫與天台獨舞的寫意鏡頭,正是「寫實與寫意融合」的典範。張苗認為,傳統文化並非符號堆砌,而是「藏在骨子裏的基因,文明趨同,文化求異。我們希望用動畫記錄獨屬於中國的故事,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文化根脈。」 

中國動漫集團創作策劃中心負責人宋磊在接受央視電影頻道採訪時曾表示:「很多動畫電影裏的英雄上天入地,卻讓人覺得與自己無關;而《雄獅少年2》的人物就像我們身邊的人,這種情感鏈接正是現實題材的魅力。」

宋磊認為電影創作的「現實感」不僅需要有對外在時代風貌的描摹,還要對當下人們的情感、心理進行精準把握。動畫電影基於其特殊的表現形式,要向觀眾傳遞出「現實感」,更需要多個維度的表達。他指出,全球現實題材動畫作品雖少,但湧現出三類值得關注:兒童向家庭題材、青少年校園題材,以及如《深海》這類聚焦心理健康的作品,這也成為國際創作的重要趨勢。

《雄獅少年》系列的的探索為國漫提供了「技術為表、文化為裏、青年為本」的可行範式。國漫的突破不僅依賴技術升級,更需文化自覺與創作生態的良性循環。年輕導演的加入為傳統文化注入現代表達,而成熟的工業體系則為創意落地提供保障。這種「新老共生」的模式,或將成為國產動畫持續創新的關鍵。張苗也呼籲行業支持青年創作者:「與年輕導演共同成長的過程充滿驚喜。他們帶來新視角,而我們提供經驗與資源,這種碰撞正是創新的源泉。」   

宋磊指出,未來動畫市場應形成神話與現實題材並行的格局,讓不同受眾找到共鳴。而如何避免傳統文化同質化、平衡藝術與商業性,仍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