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孫志、蘇雨潤 北京報道)今年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不僅在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創下中國影片的全球票房紀錄,令更多人對中國電影充滿希望。2025年恰逢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也是北京電影學院成立75周年。在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扈強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深刻闡述了教育在中國電影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作用。他表示,在藝術和技術逐漸融合的時代中,北京電影學院要堅守育人初心,為文化強國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影視人才。
回溯往昔,北京電影學院自1950年建院以來,便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使命。其前身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的延安電影團。在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裏,正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先輩們,用鏡頭記錄下了延安時期的珍貴影像與歷史瞬間。作為一所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始終堅持將「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藝術家」的「三人民」藝術觀貫穿於學校的教育教學中。

技術賦能時代 人文素養愈加凸顯
談及人工智能對電影教育的賦能,扈強表示,人工智能給予我們的是全新的思維模式。他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對電影行業的衝擊已然顯現。因此北京電影學院早在兩年前就開始成立AI影像科學與藝術中心,並在一年以前成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學科專業藝工融合發展,打造未來影像學的交叉學科平台。「這個部門目前只招研究生和博士生,不招本科生,它的作用就在於要把藝術、技術和人文這三方面的修養和教學模式打通。」
「如果電影不談技術的話就沒有電影,如果電影只談技術的話就沒有藝術,但是藝術跟技術最後由誰來完成呢?就是由人文素養來完成。」扈強告訴記者,在技術與藝術日臻完善的今天,電影行業對人文素養的要求反而愈發凸顯。即便DeepSeek等大模型在基礎任務處理上表現出色,但在審美鑒賞等高階能力方面,仍需依賴個人的人文素養與審美標準。
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扈強非常支持技術的參與。他認為,技術可以成為創作者的「眼睛」,幫助他們來完成很多注意不到事情。然而,他也清醒地認識到,技術雖強大,卻始終缺乏靈魂,永遠無法取代藝術。 「技術可處理海量信息,但具體篩選哪些信息,則是由人的經歷、閱歷、教育來決定的,這是技術永遠無法代勞的。」

堅守教育初心 電影學院非演藝公司
「教育」是扈強在採訪中談及最多的詞語,他強調,電影學院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培養明星的地方,它是一所以電影教育為抓手,來培養合格社會人才的高校。面對外界將電影學院視為文化公司的誤解,扈強特別強調,電影學院不應該成為吸引眼球的地方,而應回歸教育教學的本職。「這裏不是文化公司,也不是個藝術團體,這個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學校,只是在做影視教育而已。」
扈強介紹,為了讓學生們和年輕人更好的了解中國電影,北京電影學院自去年起便着手籌備「中國+」系列課程,涵蓋中國電影導演史、中國電影攝影史、中國電影美術史、中國電影錄音史等多個領域,將中國電影史論構建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同時,學院不斷推出配套教材,輔以名師講授,旨在解決「應培養怎樣的中國影視人才?」「中國影視應走向何方?」等核心問題。

時代呼喚榜樣 就需與時俱進 推出精品力作
今年春節檔中國電影市場重回巔峰,特別是《哪吒之魔童鬧海》「一騎絕塵」,但在題材類型上,仍以IP續作為主,集中在神話、戰爭、動畫等幾個類型。對此,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扈強表示,這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成為目前國內的電影生態。形成這樣的現象,有偶然的因素,但也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
談及《哪咤2》的成功,他認為,其實並不在於影片科技手段有多麼高明,反而是人物性格塑造的與眾不同和情感的張力造就了其成功,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作為一部動畫電影,是以二維、三維,還是VR呈現,這些其實並不重要。他很淺白地舉例:「就像吃飯,拿盒子、拿蓋子,還是拿碗吃飯,拿什麼吃飯根本不重要,吃什麼很重要。我認為這是核心。」
針對「一部經典影片是否需要經歷時間的沉澱,而不應過早下結論」的觀點,扈強表示,時代是需要榜樣的,作品的能力是第一位,要主動回答時代的呼喚,肯定就是時代佳作。守正創新是守正與創新兩個方面 「我認為,《哪吒2》除了影片本身的成功,還就是傳承互鑒,此外宣推形式也是創新。」

主流文化價值對一個民族至關重要
扈強認為,文化出海首先就是要深入思考文化是怎麼進行交流的。從教育的本體上來討論這個問題,學校的任務就是跟學生和年輕老師說清楚其流程,作為這一流程的掌握者,審視有沒有這樣的專業水平,必須得有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前提是要經過訓練和實踐。「對一部作品的評價,不是單純的從藝術價值上評論它,還有它的社會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如果這個時代我們有一部好的作品能夠引領中華文化的傳播,我們就應該把這個作品打造成一個品牌和名片,讓它走出去。」

服務中國影都定位 助力北京國際電影節
今年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第十五屆,北京電影學院多年來深度參與這一電影盛會。如今,北京市明確打造「中國影都」,這也就意味着,北京電影學院將更加密切與電影節聯動並服務於「影都」定位,助力北影節走向國際。2025年4月17日,本屆「天壇獎」評委審片在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正式啟動,而學生們也將有更多機會沉浸式體驗北影節。扈強向記者形容:「要舉全校之力將北京市交辦的工作落實好,同時創造性地創辦影像單元活動,我們還提出了很多建議。」
中國(懷柔)影視產業示範區是全國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示範區,被稱為「中國影都」,該示範區成立於2014年,規劃面積6.99平方公里,以中影基地、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為核心,示範區還集聚了中影、博納等1000多家影視公司及相關文化企業,《滿江紅》《流浪地球2》《消失的她》等均由懷柔影視企業領銜出品。這也為藝術教育和實踐相互賦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視察北京電影學院時要求,培養更多引領電影藝術創新發展的專業人才,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電影學院。要強化技術賦能,用「光影+科技」演繹精彩的中國故事、北京故事。扈強表示,尹力書記來校調研指導,全校都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學校要以此為契機,切實將市委市政府的關懷和指導轉化為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以赴出教育、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為建設人才薈萃、創作活躍、市場繁榮的國際影視高地貢獻電影學院力量。
除了作為院長和教授,扈強作為一位導演、演員的才華還體現在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多元化的藝術實踐,目前由他執導的懸疑劇《懸鏡》正在騰訊網熱播。談到北京電影學院歷史上有一個傳統,即一半的教師授課,一半的教師拍戲,實踐和理論互相融通、緊密聯繫,理論才不會枯燥和蒼白,實踐也才更有根基和依託。北京電影學院一直有一支「雙師型的隊伍」,很多老師教學之餘進行藝術創作,亦取得高質量的藝術成果。 「例如,攝影系的老師,出去既是攝影師又是攝影指導,回來之後還是我們的老師,這是別的院校比不了的。」他說。

盛讚《沂蒙頌》為舞台電影典範 分享不同階段觀影偏愛
談及電影,扈強總是神采飛揚。從《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再到《紅孩兒》、《大浪淘沙》,這些經典電影他都如數家珍。扈強告訴記者,優秀的中國電影層出不窮,他對電影的偏好也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變化而不斷更迭。其中,中央芭蕾舞劇院與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打造的歌舞電影《沂蒙頌》尤為令他動容,他激動地稱讚這部作品為舞台電影領域的經典與典範。「直至今日,我都覺得這部電影無論是舞台設計還是鏡頭語言的使用和演員的表演,都是經典,很難被超越。」
「原來電影還能這麼拍!」時光回溯至1988年,扈強在踏入北京電影學院求學之路前,曾在西影廠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這部影片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新精神深深震撼了他。此外,扈強對本屆北京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姜文導演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坦言,自己自幼便與電影結緣,但真正能讓他在影院中心潮澎湃、久久難以忘懷的作品並不多見,而《太陽照常升起》就是其中之一。「我認為這是姜文拍的最好的影片,片中的才華和已經超越了他所有影片的總和,我非常地喜歡!」
除了對中國電影的深厚情感,扈強還介紹了今村昌平、小津安二郎、新藤兼人、黑澤明等亞洲電影導演。當談及歐美電影時,他則表示,自己的觀影喜好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演變。年輕時,他偏愛《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這類充滿浪漫與激情的作品;而有了家庭之後,則對《美麗人生》、《天堂電影院》等溫情脈脈的電影情有獨鍾。「現在我比較喜歡看英劇,前一陣看了《混沌少年時》,實在拍得太好了!」

香港電影值得學習借鑒
「香港電影是一定要看的,這裏面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很多香港導演類型片的包裝下講人性的善與惡,這值得我們好好的學習。」 扈強坦言,自80年代以來,以《倩女幽魂》、《五億探長雷洛》為代表神怪片和黑幫片都非常有特點,引領了當時中國香港電影的風潮。
然而面對外界目前對香港電影的種種爭議,扈強則持理性地認為,外界不應將當代導演與老一輩導演來進行簡單的比較,每個時代的導演都有其獨特的創作背景與藝術追求,正如「鮮花不能類比」,每個人只需與過去的自己比較。「只要今天跟昨天相比你進步了,那麼你就是個優秀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