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崔塗《春夕》)古代詩人在夢中化蝶遙託思鄉之情,卻因夜鳥對月悲啼而驚醒。事實上,蝶影翩翩飛舞穿梭數千公里遷徙,絕對不只是一場夢,而是當今人類對大自然實實在在的科學探索,亦記載這小小物種窮盡大半生精力的一場生命之旅。去年12月21日香港大學領導的「香港斑蝶研究」團隊,在淺水灣發現了本港罕見的大絹斑蝶,成功確認牠在4個月前曾在日本福島被標放最終飛抵香港,打破全球大絹斑蝶已知的最長移動距離。此外,牠更是研究團隊標放逾1.5萬隻斑蝶中唯一一隻大絹斑蝶,是名副其實的萬中唯一,成為港日生態科研的特殊聯繫,更可望豐富團隊對香港以至華南地區斑蝶遷徙習性的認識,為進一步保育蝴蝶生態出一分力。

摩天大廈林立的香港,雖然是知名的石屎森林,但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帶來生物多樣性,加上卓越科研水平,成為生態研究的寶地。其中港大的「香港斑蝶研究」過去3年多合共標放約1.5萬隻斑蝶,並積極動員香港公眾參與其中,透過收集分析斑蝶聚集與遷徙的資訊支援保育工作,近期更因發現了「世一」大絹斑蝶 (Parantica sita)而廣受關注。
親手網捕這隻「日本旅客」的團隊成員、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凌悅丰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細說今次千里蝶緣的科學故事……
日研究員印標記 「在這個世界尋獲你」
2024年8月18日,一隻位於日本福島的大絹斑蝶,在兩名研究人員手上獲得印有當天日期的標記。帶着這份被他人賦予、自身卻渾然不覺的一點期許,這隻大絹斑蝶在本能的驅使下,為着自身和後代朝着西南方向展開大遷徙。人類並不知道牠在旅程中確實經歷了什麼,只知其翅膀下的景色漸漸從陸地變成海洋,眼前晝夜不斷交替。直至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這隻蝴蝶再次落入研究人員的手中,為那本應不為人知、飛越超過3,000公里的越洋壯舉,寫下歷史一頁。
「淺水灣是我們團隊恒常會觀察的地點之一,12月21日我們如常地到那邊一個指定地點進行觀察,過程間我看到一隻很大的斑蝶在半空飛行。仔細一看,發現是大絹斑蝶,礙於捕網不夠長,於是先用數碼相機拍照,看看牠身上有否水筆標記。」凌悅丰解釋,日本多年來均有從事標放大絹斑蝶的工作,而他們絕大部分的標記方式,均是以水筆在蝴蝶翅膀上寫字,「於是我第一時間放大相片查看,但沒有發現任何水筆痕跡。」

或許,上天都不願這項歷史紀錄就此埋沒。這隻大絹斑蝶後來徐徐低飛,讓凌悅丰有機會進行網捕,才發現其左邊翅膀下貼有一張白色貼紙,上面寫有日文字,以及日期8月18日,他說:「我是大約下午2時40分捕捉到牠的,於是就知道香港再發現有大絹斑蝶從日本遠道而來,都幾開心和興奮。」然而,這張小貼紙的訊息也就僅此為止,想要真正確認這隻大絹斑蝶是否開創歷史,還需研究人員溯流從源,核實其來歷。
飛逾3000公里 破最長移動距離
「這張日本貼紙並沒有提供聯絡方法,於是我們只能通過各種網絡嘗試查探。事實上,在日本標放的大絹斑蝶,過往較多會在台灣捉到。」憑着這點線索,香港斑蝶研究團隊成員、港大博士研究生Emily JONES聯絡上台灣一個標放蝴蝶組織,再經由他們順利聯繫到標放該隻大絹斑蝶的日本蝴蝶標放人員——清水正良與瀧澤宏樹,確認這隻大絹斑蝶最少生存了124天,飛越超過3,000公里,打破了2011年另一隻大絹斑蝶歷時82天飛越2,423公里的紀錄。

大絹斑蝶壽命一般有數個月長,基於標放研究的原則,在記錄該隻大絹斑蝶的資料後,凌悅丰已將其放歸野外,讓牠繼續踏上其充滿堅毅又帶些巧合的生命之旅。至於香港究竟是牠們的遷徙目的地,還是僅作為中途站,目前仍是一個謎,尚待有心人續寫新的章節。
逐隻做標記 完成後放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凌悅丰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介紹了各項斑蝶標放工具:捕捉斑蝶的網、儲放斑蝶的籠子、用以擦拭斑蝶翅膀上鱗粉的棉花棒和貼紙,而所有研究員均持有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許可證,確保捕蝶時不影響自然生態。他解釋,在做斑蝶標放時,團隊會分開捕捉,先捉幾十隻放進籠子,然後逐隻拿出來做貼紙標誌,記錄物種、性別、翅膀狀況、標放日期和地點,最後逐一拍照。完成後會放飛,讓蝶兒繼續遷徙旅程。

擦掉鱗粉令貼紙貼得牢固
做蝴蝶研究過程看起來簡單,但其實有很多有趣細節與學問。當用顯微鏡仔細觀察斑蝶的翅膀,會發現那些顏色其實由一塊塊鱗片組成,如果用手觸碰,會沾到斑蝶的鱗粉。關於斑蝶翅膀上鱗粉的作用,凌悅丰提到其中一個說法,就是其他昆蟲想捕捉牠們的時候,會因為鱗粉而難以捉住,有保命作用。正因為有鱗粉,研究員需用棉花棒在其右後翅膀輕輕擦掉一些鱗粉,才能令貼紙貼得牢固;而每張貼紙都防水、寫有獨特編號,重量少於斑蝶體重3%,不影響飛行。
至於捉蝴蝶也很講究。蝴蝶靠前翼發力飛行,「捕捉時要捉住牠的前翼,令牠動搖不得,再放手指在翅膀後墊住,才清掃鱗粉。」若一不留神,蝴蝶會飛走,還有機會扯爛其後翼,造成傷害。
青斑雄蝶有香鱗袋吸引雌蝶交配
另外,研究人員會通過觀察斑蝶翅膀是否新鮮或殘舊,去估計其存活時間。存活愈久,翅膀愈殘舊。至於辨別性別,原來每一種蝴蝶分類都不一樣,以青斑蝶、虎斑蝶為例,只有雄性青斑蝶的後翅底下才有香鱗袋,可散發香味以吸引雌性斑蝶與之交配。

凌悅丰又分享說,標記蝴蝶可以水筆寫下地點編號或使用貼紙,前者較傳統,或因昔日資源不多。其團隊則是用貼紙做翅膀標記,上有團隊網址,方便公眾觀察和報告斑蝶去向,也比較不易甩色,更易辨認其遷徙蹤跡。
此外,他們也會使用「標誌重捕法」,這是指捕捉、標記並放回野外動物個體,並在一段時間後重捕的比率,用以推算族群中個體數量,那是生態研究常用的方法。
行山常遇蝶結緣 轉跑道踏上研蝶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現年28歲的凌悅丰在港土生土長,本科主修環境科學,原本學術方向與生態保育不太相關,但因熱愛行山經常接觸到蝴蝶,對這些美麗的生物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踏上了蝴蝶研究之路。他憶述,行山途中會看到許多有趣的動植物,為辨認對方,他開始翻閱圖鑒,而蝴蝶是他最早接觸且吸引他的生物,他會用相機記錄不同的蝴蝶,再細細了解牠們的真實身份。
從小愛尋根究底 過程帶來滿足感
凌悅丰從小就愛尋根究底,小時候他熱衷於數學圖形題,認為尋求答案過程總能帶來極大滿足感。大學本科時他曾參與環境科學的研究,主要研究古代氣候,但最終蝴蝶成為其最愛。
如今除了斑蝶,他也探索其他蝴蝶物種,並將研究與全球暖化、生境改變等議題結合,試圖了解環境變化對蝴蝶生理、習性及整個種群的影響。
現時斑蝶研究的項目接近尾聲,凌悅丰希望未來能得到資助作更多延伸。他提到,研究斑蝶的遷徙或過冬行為,不一定只依賴標放,還有基因分析、同位素等方法,或以實驗測試其飛行方向、建立電腦模型了解物種分布及生態環境要求等,有多樣化方式開展。
鼓勵公眾參與 香港公園可賞蝶
凌悅丰也鼓勵公眾共同參與,例如市民如果想觀賞蝴蝶,可以選擇香港公園、九龍公園或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等容易到達且較為舒適的地點,而郊區則推薦烏蛟騰或大埔鳳園。最後他提醒巿民,觀賞蝴蝶時應該避免觸摸或喧嘩,盡量只用眼觀察、用相機影,以免驚擾牠們,因為蝴蝶受到滋擾後需要飛行逃避,這會加倍消耗牠們用以預留過冬的脂肪,間接影響牠們的遷徙能力和減低牠們度過冬天的存活率。
蒐數據了解習性 有利保育研究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我哋標放咗 #9270 號雄性藍點紫斑蝶,9日後,竟然喺13.7公里外大欖嘅樹林再次捕捉到呢隻蝴蝶!」「喺金山郊野公園標放嘅絹斑蝶 #K249,竟然喺兩個禮拜後出現喺超過10公里外,位於金鐘嘅香港公園。」在「香港斑蝶研究」團隊的Instagram專頁,經常會發放不同種類斑蝶的移動行蹤。事實上,如同候鳥過冬一樣,了解斑蝶遷徙的聚集地點和生境,進而做好相關環境保護非常重要,那正是團隊研究的源起和目標。

今次錄得大絹斑蝶的長距離遷徙紀錄,其實是團隊的意外收穫,他們的研究焦點在於本地斑蝶的生態。事緣在2021年12月,團隊領導、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教授Timothy BONEBRAKE在南丫島發現大批紫斑蝶聚集,於是帶上凌悅丰等研究人員觀察並構思其科研價值。
港紫斑蝶乏研究 學標放貼紙標記
凌悅丰說,北美洲的帝王斑蝶,經科學家數十年研究,已大致掌握其聚集及遷徙的習性,「規模可達百萬甚至千萬,每年夏天會在美加等地繁殖,冬天就會遷徙到墨西哥等地,好比候鳥遷徙過冬……過往更有紀錄,有帝王斑蝶可從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中部,超過4,000公里。」而香港的紫斑蝶在分類學上屬近親,卻欠缺類似的研究,於是團隊決定學習相關標放方法,為這群紫斑蝶作貼紙標記了解其遷徙情況,「後來收到公眾報告,在芝麻灣發現我們在南丫島標放的斑蝶」,憑着這次跨海移動的記錄,讓他們肯定了方向,遂申請資助組建團隊正式開展系統探究。
不同品種各有移動方向
「香港的斑蝶情況與帝王斑蝶不同,後者即使有千萬聚集起來,都只有一種蝴蝶;但在香港,幾千隻裏面,可能已經存在十種蝴蝶。」凌悅丰說香港常見斑蝶種類包括紫斑蝶、青斑蝶、虎斑蝶、金斑蝶等,每種斑蝶的度冬或遷徙模式可能各有不同,而這正是他們想要尋求的答案之一。

凌悅丰直言,團隊目前還未收集到足夠數據,能確定各斑蝶品種的遷徙習性,但相信紫斑蝶遷徙機會較大;另團隊也有一項特別發現,即不同品種斑蝶各有其移動方向的傾向,例如紫斑蝶大多是向西南方向移動,而青斑蝶則是往東北方向剛好相反。
此外通過是次研究,團隊亦成功發現除了小冷水、深水灣等坊間認識較多的地點,香港有更多未被報道或記錄的斑蝶聚集地,那對於保育遷徙物種相當重要。凌悅丰說,以大絹斑蝶為例,需要日本、香港以及其停留各個地方都能維持良好生機,才有利其生存和繁衍,「又例如紫斑蝶只會聚集於特定條件的生境,所以保護好這些地方,就變得非常重要。」
至於公眾參與也是蝴蝶生態研究的關鍵,凌悅丰提到,研究至今團隊共收到數百個公眾發現標放斑蝶的報告,比起研究人員直接回收的數字更多,能更有效幫助他們了解斑蝶的移動模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