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一體化協同 AI競技賽頒獎儀式。(記者李紫妍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紫妍)無人機與機器人「空地」協同,在1.6萬平方米的濕地賽場追趕配合,自主完成「識別-追蹤-抵達」全鏈條任務,實現巡獵、捕抓,誤差容限不超過5厘米,帶來一場「看得見」的智能競賽——全球首個「空地」一體化協同AI競技賽今天(28日)在廣州海珠濕地公園進行,也正式拉開第四屆琶洲算法大賽的帷幕。本次大賽將設立五大賽道,並開啟「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吳文俊獎」賽事直通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理副校長熊輝表示,大賽有望打造成為AI應用高地,變成大灣區吸引全國全球人才的平台和機會。

多形態雙足機器人TRON 1。(記者李紫妍 攝)
第四屆琶洲算法大賽啟動儀式上,機器人成「迎賓」。(記者李紫妍 攝)

邁着靈活的「小碎步」、原地蹲起旋轉、被人反覆「推搡」仍然穩穩站立……大賽啟動儀式現場,兩台來自灣區機器人企業逐際動力的多形態雙足機器人TRON 1正向往來的參會者展示它們的基礎能力。逐際動力市場部王卓立介紹,這款機器人是支持各學科和領域開展機器人軟硬件創新的科研平台,當天的全球首個「空地」一體化協同 AI競技賽上,它們就將在各個參賽隊伍的不同算法設計驅動下,完成一場激烈的越野競賽。

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參賽隊伍奪得「空地」一體化協同 AI競技賽冠軍。(記者李紫妍 攝)

這場競技賽要求要求參賽隊伍在1.6萬平方米濕地賽場,以算法驅動無人機與輪足機器人自主完成「識別-追蹤-抵達」全鏈條任務。其中所需識別的目標可能是小至30厘米的活體動物,誤差容限不超過5厘米,這要求參賽隊伍通過算法設計賦予「無人機+機器人」載體毫米波雷達與視覺融合的精準感知能力,以及迅速精準的路徑規劃能力,讓它們「看得見」「跑得快」「找得準」。最終,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的參賽隊伍分獲冠亞軍。

啟動儀式現場,大屏幕正在直播AI競技賽的實時賽況。(記者李紫妍 攝)

港科大(廣州)賽事指導團隊指出,「單個環節的競賽是有先例的,但是空地一體協同,並且是在海珠濕地公園這樣的野外環境中,對個體更小的動物完成識別、追蹤和拍照,是幾乎無經驗可借鑒的。」而且,賽事中「識別、追蹤、抵達」三大任務正是危難場景的縮影,無人機和機器人可以進入難以觸及的區域,執行超出人類能力的任務,並在不需要休息的情況下連續運行,將來有望突破應急救援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熊輝表示大賽有望打造成為AI應用高地,和大灣區吸引人才的平台。(記者李紫妍 攝)

「目前中國最缺少複合型人才」,熊輝認為,本次大賽正有助於培養複合型和創新性人才,「他們具備軟硬(件)兼施、人機協同,系統化、一體化思考問題,以及在真實世界中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相信這次參賽的隊伍和人才在市場上肯定會受到歡迎。」而大賽為培育這樣的人才創造了環境,有希望打造成AI應用高地和大灣區吸引全國全球人才的平台,熊輝還強調,從另一方面看,大賽的舉辦本身也以中國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為基礎,「如果無人機、機器人穩定性不足,傳感鷹眼相機精度不夠準,今天的比賽就無法進行。」

第四屆琶洲算法大賽在廣州啟動。(記者李紫妍 攝)

據了解,本屆算法大賽設立「五大賽道」,賽事活動持續到9月,除上述AI競技賽外,還有AI大模型算法優選賽、AI創新應用賽、「全運會」全民AI賽、國際AI賽,圍繞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消費互聯網、智慧交通、網絡和數據安全、智能製造、未來產業等領域展開角逐。此外,大賽將會開啟「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賽事直通車,首次為參賽隊伍設立吳文俊獎培育加速營,冠軍隊伍納入會評直通車。

責任編輯: 之袁